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减”政策下小学中段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作者

李文华

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龙泉小学  271000

引言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同时强调“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小学中段语文作业既需巩固基础知识(如生字词、句式),又要为高年级的阅读和习作能力奠定基础。然而,传统作业中存在的“量大、重复、单一”等问题,与“双减”要求相悖,也不利于中段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如何在“双减”背景下设计出科学、高效的中段语文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双减”政策对小学中段语文作业设计的要求

1.1 控制作业总量与时长

“双减”政策要求小学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 30 分钟。这意味着中段语文作业需严格控制总量,避免“题海战术”,每道题都应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留有充足的自主阅读和休息时间。

1.2 提升作业质量,摒弃机械重复

政策强调作业要“精选精炼”,减少机械抄写、背诵等低思维含量的内容。中段语文作业应侧重理解与运用,如通过语境辨析字词、用所学句式仿写句子、结合文本进行简单的拓展思考等,让学生在作业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1.3 体现针对性与层次性

中段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作业设计需避免“一刀切”。应根据学生水平设计分层作业,基础层侧重知识巩固,提高层侧重能力拓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获得成就感,避免“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跟不上”的现象。

2、当前小学中段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作业量过大,耗时过长

部分教师对“双减”政策理解不到位,仍保留传统作业模式。例如,要求学生将生字抄写 10 遍、课文背诵并默写、完成一套同步练习册,总耗时超过 1小时。这种超负荷作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无暇深入思考,反而降低学习效率。

2.2 作业类型单一,思维含量低

作业形式仍以书面练习为主,集中在字词抄写、课文默写、课后题解答等,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例如,学习《秋天的雨》后,作业仅为“抄写描写颜色的词语并造句”,未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秋天,也未涉及想象力的培养,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2.3 脱离学生生活,实用性不足

作业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难以让学生体会语文的应用价值。例如,习作作业要求“写一封感谢信”,但未提供真实的写信情境(如感谢家人、老师),学生只能套用模板,内容空洞;口语交际作业仅停留在课堂对话,未延伸到生活中的沟通场景(如打电话、问路),导致“学用分离”。

3、“双减”背景下小学中段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

3.1 减量提质,设计精准化作业

3.1.1 基于教学目标精选作业内容

以单元语文要素和课时目标为依据,剔除重复、低效的作业,保留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例如,三年级“童话单元”的生字作业,可仅让学生重点抄写易错字(如“乘”“豫”)3 遍,并结合语境组词(如“乘法”“犹豫”),替代所有生字抄写 10 遍的机械任务;阅读作业可设计“用思维导图梳理童话情节”,替代逐段概括段意的传统练习,既节省时间,又培养逻辑思维。

3.1.2 控制作业时长,融入碎片时间

将作业拆解为“短平快”的任务,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例如,布置“每日 3 分钟口头作业”:早晨读一段课文(培养语感)、傍晚和家人分享一个课堂小故事(锻炼表达)、睡前用“今天我学到了……”造句(巩固新知)。这类作业无需书面记录,却能有效提升语文能力,且总耗时不超过10 分钟。

3.2 丰富类型,设计多元化作业

3.2.1 实践性作业,链接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体会“学以致用”。例如,学习“购物”主题后,布置“家庭小管家”作业:和家长一起购物时,用便条记录购买的物品和价格(识字、写字),回家后用简单的话向家人介绍“最划算的商品”(口语表达);在“传统节日”单元,让学生调查家人喜欢的节日美食,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制作过程(习作素材积累),并在课堂分享。

3.2.2 探究性作业,培养思维

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学习《蜜蜂》一课后,布置“小小研究员”作业:观察家中的一种小动物(如蚂蚁、金鱼),用几句话记录其行为(如“蚂蚁排队搬面包屑,它们好像在说话”),并提出一个想知道的问题(如“蚂蚁能认出回家的路吗?”)。这类作业不追求标准答案,旨在培养观察能力和好奇心。

3.2.3 创造性作业,激发想象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进行个性化表达。例如,在“童话创编”单元,提供简单开头(如“一只迷路的小鸟落在了我的窗台……”),让学生续写 1-2 段故事,可配插图;学习古诗《望洞庭》后,让学生用彩笔绘制诗中的画面,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如“湖水像镜子一样,真漂亮!”),将古诗理解与艺术表达结合。

3.3 分层设计,满足个性化需求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基础层 + 提升层”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例如,四年级“观察日记”单元:

基础层:观察教室的绿萝,记录“叶子的颜色、形状,今天有没有新叶”(侧重事实描述)。

提升层:观察家中的宠物或植物,记录“它今天做了什么,我猜它在想什么”(加入想象和情感)。

分层作业尊重学生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能力范围内完成,避免“抄袭”或“放弃”的极端情况。

结语

“双减”政策下小学中段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减量提质、精准施策”。教师需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中段认知特点,设计出少而精、活而实的作业,让作业从“负担”变为“桥梁”,连接课堂与生活、知识与能力、学习与成长。通过持续优化作业设计,既能落实“双减”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其高年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跨学科融合实践与思考[J]. 周琴. 安徽教育科研 ,2022(23)

[2]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 [J]. 李萍 . 小学生 ( 中旬刊 ),2022(07)

[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与实践 [J]. 牟国栋 . 天津教育 ,20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