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单元主题意义引领下的“交流互动式”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分析

作者

张亚平

甘肃省兰州市十九中教育集团

语法教学并非记住规则,而是用语言解决问题。传统教学注重形式,忽视语用价值,导致学生学会了结构,但用不出语言。随着新课标推行,单元主题意义成为语篇教学支点,为语法教学整合创新路径。以“Know yourself”单元为例,主题聚焦自我认知和个体差异,关联语法内容为。围绕主题任务搭建语法教学学习空间,把形式教学转化成语义驱动,提高学生语言输出质量。

一、语法困境源自脱节,重构教学设计

现阶段,语法教学中“灌输式”模式普遍,教师单一讲解语言知识,忽视语境和语义联系。“讲解→操练→检测”的线性教学流程,虽然短期内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法知识,但难以让学生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课堂中,近七成学生虽记住比较级基本规则,然而,表达中频频出错,反映出语法教学和能力脱节。究其根本,教学目标不能贴合学生表达。语法不是孤立的知识,而是语言表达能力一部分。教材中单元主题是课程内容重要组织元素,为语法知识“意义化”表达提供可能。所以,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知识输入”向“表达驱动”转变,在真实、具体的交际任务内引导学生运用语法知识[1]。

以人教版《英语》九年级上册 Unit 1“Know yourself”为例,语法部分重点讲解并列连词and、but、or 和so 的用法。并列连词在英语中发挥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的作用,让句子结构完整,表达连贯。下面围绕这四个连词,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讲解分析。

首先,and 表示并列关系,用于连接两个意思相近或递进的词、短语或句子。强调两者同时存在或共同发生。例如,句子 “She is quiet, and she likesreading books.”中,and 连接了两个简单句,表达她既安静又喜欢读书,同时存在两种情况,且意义相辅相成。再如 “Jenny likes singing, dancing,and drawing.”其中,and 连接三个动词短语,表示 Jenny 喜欢的活动是多方面的。and 的使用,句子简洁且信息丰富,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表达多项并列内容。

其次,but 用来连接两个意思相反或有对比关系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转折。常用于强调两者之间差异或矛盾。比如,“He is tall, but hedoesn’t play basketball.”表示虽然身高条件适合打篮球,但他并不打篮球,体现了对比关系。又如,“I am shy, but I like to perform on stage.”句中 but 连接了性格上害羞与行为上喜欢表演两种看似矛盾的特征,突出人物复杂性。通过but,学生掌握如何表达矛盾或转折关系,提升语言表达层次感。

第三,or 用来表示选择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备选项。用于提出问题或提供多种可能性。例如,“Would you like tea or coffee?”这个常见的选择问句,or 连接两种饮品供选择。再如,“You can stay at home, or you cancome with us.”表达两种行动路径。通过学习 or,学生正确表达选择意愿与不同方案,便于日常交流。

二、主题语境赋能课堂,语法融入表达中

初中英语语法课堂中,教师遇到了“重规则、轻应用”的困境。以讲解、操练为主的传统教学形态,注重把语法知识与具体语境割裂开来,学生无法在表达中准确、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课堂中,虽然多数学生可以背诵比较级与最高级规则,但口头或书面表达中仍频繁出错,直接暴露了语法教学脱离交际功能、脱离学生语言运用需求的缺陷。语法学习应服务于学生的表达,是语言能力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Unit 1“Know yourself”为例,本课聚焦“认识自我,比较他人”,利用人物访谈、观点表达等多元化任务,引导学生理解性格差异,科学表达。该单元语法重点——形容词与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正好承载了学生完成表达任务时语言需求。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利用设问导入,如“Do you think you are more outgoing or more careful?”引发学生思索,激活已有知识 [2]。

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以“Who is the better partner for a groupproject?”为任务主题,设置多个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级表达。第一环节为听力部分,学生听两位同学谈论,提取关键词,填表。第二环节引导学生根据听力内容小组中讨论,使用比较级表达意见,如“Amy is more patientthan Lily, but Lily is better at organizing things.”其中,教师关注学生是否正确选择形容词及比较形式,适时给予反馈,而非预先讲解规则,保证语法知识表达中“生根”。

三、交流互动激发思维,任务驱动促进生成

理想的语法教学建立于交流之上,而非规则讲解、机械练习。当学生有明确表达目的、迫切的交际动机后,语法才能在运用中被理解、吸收和内化。相反,如果语法学习脱离语境和交际,学生掌握的只是零散知识点,无法灵活迁移到语言输出中。研究与课堂实践表明,以任务为载体、表达为目标的语法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参与度,强化语言生成能力。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Unit 1“Know yourself”并列连词 so 的语法知识时,教师立足于学生认知基础,通过交流互动激发学生语言思维,再利用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具体情境中掌握并运用语言,实现语法知识内化和迁移。例如,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设置一个情境:“小明在一次英语演讲中表现出色,老师表扬了他。请同学们思考,他表现出色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围绕结果展开推测。学生回答如“He practiced a lot.”、“He is confident.” 等句子的基础上,教师追问:“Can we connect the cause and result in onesentence?”然后引出句型:He practiced a lot, so he did a good job. 互动中自然而然引导出 so 的用法,让学生具体语境中感知其功能——表示因果关系。随后,设计小组任务,每组选择一个描述人物性格的句子,如:“She isoutgoing.”、“He is hard-working.”,再结合原因补全句子并使用 so。例如:“She is outgoing, so she has many friends.”、“He is hard-working, sohe always gets good grades.” 学生在协作讨论中完成语言输出,实现语法知识的应用与深化 [3]。

结语:

总之,语法教学不可游离语篇以外,也不能脱离学生表达实际。单元主题意义引领下,为语法教学指明方向。,围绕关联词语法点构建任务内容,引导学生互动中表达、使用中掌握,让语法教学更具温度、实效。交流互动式教学下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激活课堂氛围。教师只有深化教学设计、更新教学理念,才能推动语法教学由“讲得清”向“用得好”转变,推动教学目标转化、升华。

参考文献:

[1] 商三英 . 主题意义引领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实践—— 以主语从句教学为例[J]. 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2022(Z1):48-53.

[2] 张舫 . 基于三维动态语法观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实践 [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1,44(08):56-60.

[3] 张舫. 基于三维动态语法观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实践[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1(8):56-60.

作者简介:张亚平,性别:女,出生年月:1980 年6 月29 日,民族:汉,籍贯:陕西,学历:本科,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