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德州市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王中伟

德州市科技金融产业融合促进中心 德州 253000

1. 引言

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是指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载体。在当前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大环境下,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日益成为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的重要承载,助力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更成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截止 2024 年,市拥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载体 29 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 6 家、国家级众创空间 7 家,省级孵化器 3 家、省级众创空间 12 家,省级加速器 1 家。孵化载体常驻团队和企业使用总面积达 34.66 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创业团队)数量854 家(个),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90 家,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18 家,营业收入超过 5000 万元的企业有 5 家。全市孵化载体在孵企业(团队)人员数 6761 人,其中吸纳应届毕业大学生数量 429 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110 余场次,创业导师数量 349 人。全市孵化载体总营业收入 1290.3 万元,其中服务性收入 121.6 万元,投资性收入 6.57 万元,财政补贴性收入 305.9 万元。总体而言,市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在引导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满足不同成长阶段企业发展需求、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新兴产业壮大等方面的成效日益显著。

2. 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情况

2.1 增强战略思维,完善服务体系。树立“大孵化”理念,将科技孵化放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做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培植新的产业支点、增强创新驱动能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五位一体”叠加赋能,全面实现融合发展。同时,积极完善载体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功能,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从创业项目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服务,不断开拓创新,建立健全政、产、学、研、资合作机制,坚持强化以创业需求为导向的点对点个性化服务,促进入驻企业快速成长,保证和提高科技创业的成功率。其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投资打造的集成电路模组测试、大数据存储与运算等5 个公共孵化载体,已经覆盖全市范围,正快速向天津、济南、滨州、衡水、沧州等周边地市扩展业务和影响力。

2.2 加强管理培训,提升服务本领。孵化载体的发展目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去实现。围绕弥补、延伸和壮大产业发展链条,对孵化载体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和锻炼,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使其具备引导入驻的创新团队、科创项目等按行业或产业分类集聚发展,推动孵化器、基地、众创空间等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能力,确保创新创业机构能紧密对接实体经济,增加源头技术创新有效供给,全面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其中,为更好服务入驻企业,齐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开办了“创业导师讲堂”,邀请了省内外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名师分别以企业管理、投融资、企业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进行了创业辅导;同时组织“创业企业考察”,创业导师深入孵化载体创业企业,考察企业日常运行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开展“创业企业会诊”,创业导师与在孵企业围绕市场布局、技术创新、管理本土化等方面开展定题辅导,指出制约企业发展的症结,并结合实际对创业者提出破解路径,实现增值服务。

2.3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强人才项目引进。进一步拓展招商渠道,以高等院校师生、研究机构科研人员、高科技企业技术人员或技术团队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个人或团队等为重点招商对象,不断提升入驻企业科技含量。采取与高校院所、服务机构合作的方式,引进专业团队管理运营,运用先进商业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借助外力高效运作,确保引进更多的创业团队和创业人才。其中,中关村意谷众创空间引入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科学院等顶尖学术机构的高层次人才与在孵企业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引育等产学研深度合作。

2.4 聚焦产业集群,助力产业升级。围绕全市标志性产业发展,以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孵化载体的吸附集聚势能,在培强壮大重点产业上加压奋进。其中,国家级孵化器高创中心运营管理的电子信息 ( 集成电路 ) 特色产业集群,2023 年 7 月成功入选 2023 年度山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创中心抢抓北广深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机遇,提高招商精准度,全力推进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依托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重点项目发展,招引了 10 余家上下游配套厂商,带动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及服务企业相继入驻,形成了“引进一个项目、聚集一个园区、催生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

2.5 全面落实扶持政策,放大引导示范效应。全面争取国省市助力孵化载体创新发展的扶持政策,尤其是对于孵化载体关心关注的重点政策给予精准施策、靶向扶持、及时兑付,全面助力打造健康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其中,2023 年,争取省级孵化载体培育科技企业奖励 150 万元,落实市级孵化载体培育科技企业奖励资金 170 万元。协助孵化载体落实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仅2023 年度,全市孵化载体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免税总额达 150.7 万元。2024 年 4月,组织落实 2024 年度山东省科技中小微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载体财政补助资金的工作,争取省级奖励资金80 余万元。

3. 存在问题

3.1 孵化载体服务能力不强。孵化载体的服务范围主要围绕提供物业管理、政策宣传、企业咨询等事务性服务为主,服务能力普遍不强。在孵化载体建设的制度创新、盈利模式和专业服务能力等方面都还有待加强,尤其是依托公共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供专业性、定题化、增值性等服务方面还需要持续发力。

3.2 孵化载体运营成效不佳。无论是市场型孵化载体、还是政府型孵化载体,主要还是以房屋租赁、物业管理等收入为主。但在探索孵化载体的运营模式、多元化经营等方面还不理想,尤其是导入社会多方创新资源,提供创业培训、技术转让、法律咨询、财务咨询、产权交易等增值性服务,以此获得经营性收益甚微,很难维持孵化载体的持续健康发展。

3.3 孵化载体专业水平不足。孵化载体一般分为综合型孵化载体和专业型孵化载体。目前,全市孵化载体还是以综合型孵化载体为主,共计 24 家,占比约 83%,但是聚焦市标志性产业领域的专业型孵化载体数量偏少,尤其是在专业研发平台搭建、特色产业聚集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 相关产业配套的分析测试、检验认证、标准服务等支撑性服务提供较少。

3.4 孵化载体链接资源不紧。孵化载体的入孵企业普遍是科技型创新企业,这类企业往往处于创业初期,属于轻资产创业企业,需要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赋能。但是,由于孵化载体与高校院所、投融资机构、专业第三方、引才机构等创新资源链接松散,助力入孵的科技型创新企业发展动能明显不足。

4. 对策建议

4.1 推动孵化载体体系建设。围绕撬动“市场 + 政策”两种杠杆,发挥“有形之手 + 无形之手”两手合力,推进“政府、企业、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服务组织”五位一体协同创新,打造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递进孵化,综合孵化载体与专业孵化载体优化配置,公共孵化载体与民营孵化载体互相补充的科技孵化网络体系。

4.2 提升孵化载体服务能力。孵化载体在房屋租赁、物业服务等常规基础上,不断提升增值服务能力,重点在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引育等方面,为入孵企业提供专业性、定题化、复合性服务,同时,孵化载体提升自身能力,在加强创业辅导、投融资、平台搭建等方面重点谋划,切实实现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提质增效。

4.3 完善孵化载体特色专业建设。聚焦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专业化孵化载体,突出我市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标志性产业领域,锚定“卡脖子”技术瓶颈,加快引进或培育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专业型孵化载体。

4.4 强化孵化载体资源链接能力。要立足孵化载体功能定位,加强与高校院所、投融资机构、引才组织、专业第三方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对接,为在孵企业提供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专业化资源,形成孵化育成、技术平台、人才培育、融资担保等立体化的孵化服务链条,打造企业、政府、高校院所、服务机构形成互促共生的产业生态圈。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市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已锚定功能定位,加大吸引集聚各类创新要素,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带动科技创新资源和创新创业生态优化提升,加速高精尖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不断塑造培强发展新动能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何 悦,胡品平 . 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2):101.

[2] 王会芝,邹振宇 . 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 [J].安徽科技 ,2022(9):10.

[3] 王旭 . 国有企业科技孵化器升级研究 [J]. 产业创新研究 ,2021(14):45.

[4] 蔺全录 , 朱建雄 .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J]. 科技管理研究,2019,(14):10.

[5] 韦君 , 高文超 , 杨宇号等 . 盐城市专业孵化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江苏科技信息 ,2023,40(30):2-3.

王中伟,男,1976 年 7 月出生,山东宁津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从事科技咨询、科技政策、科技文献等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