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与实践
李静涛
铁岭市第一中学 112000
引言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要建设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突变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通过环境熏陶、活动浸润、制度规范等方式,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当前部分初中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重共性轻个性”的倾向,未能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1、初中校园文化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机制
1.1 物质文化:奠定价值观形成的认知基础
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景观设计、教室布置等可见环境,其通过视觉刺激传递价值导向。例如:
校园内的国旗台、校史长廊,通过直观的视觉符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荣誉感;
物质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在于:学生在日常接触中不自觉地接受环境所蕴含的价值信息,形成对事物的初步判断标准。
1.2 精神文化:引领价值观形成的核心方向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包括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师生精神风貌等,对学生价值观起引领作用:
教师在课堂内外展现的敬业精神、包容态度,通过榜样示范影响学生的职业观和人际交往观。
精神文化的影响具有持久性,当学生认同学校的精神内核时,会主动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1.3 制度文化:规范价值观形成的行为边界
制度文化包括校规校纪、奖惩机制、活动规范等,通过明确的规则引导学生的价值判断:
公平透明的评优制度(如“三好学生”评选标准),让学生认识到“品德、能力、贡献”是评价的核心,而非关系或投机;
针对“校园欺凌”“诚信考试”的专项规定,通过惩戒与教育结合,强化“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的底线价值观;
制度文化的作用在于:通过“他律”引导“自律”,使学生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内化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2、当前初中校园文化建设中影响价值观培育的问题
2.1 形式化倾向明显,价值内涵缺失
部分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环境美化”或“活动堆砌”,缺乏价值引领的内核。例如:
物质文化建设追求“高大上”,景观设计仅考虑美观,未融入教育意义;
精神文化停留在口号层面,校训校规未转化为具体活动,学生不知其内涵;
活动开展“为办而办”,如雷锋日仅组织一次打扫卫生,未深入传递“奉献精神”的实质。
这种形式化导致学生对校园文化产生“虚假感”,难以形成价值认同。
2.2 内容与学生脱节,价值引领乏力
校园文化内容未考虑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存在“成人化”“理想化”倾向:
精神文化宣讲多采用“灌输式”,如校训解读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制度规定缺乏弹性,如对“早恋”“手机使用”的一刀切禁令,未结合初中生心理特点进行疏导,易引发逆反心理;
行为文化活动内容陈旧,如传统的“歌咏比赛”“征文比赛”吸引力下降,学生参与度低,难以产生价值共鸣。
内容脱节使校园文化难以走进学生内心,无法有效引导其价值观发展。
3、基于价值观培育的初中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策略
3.1 优化物质文化:赋予环境“教育温度”
3.1.1 打造“主题化”景观
结合初中生特点设计有故事、有互动的校园景观:
在“科学园”设置“科学家成长墙”,用漫画形式展示爱迪生、屠呦呦等科学家的失败经历,传递“坚持、探索”的价值观;
在“文化长廊”设置“留言板”,让学生写下“我的理想”,并定期更新,强化“目标感”。
3.1.2 活化教室空间
推动班级环境“个性化”设计,如:
设立“错误角”,鼓励学生分享学习中的失误及反思,传递“正视错误”的成长型思维;
布置“合作角”,摆放小组共同完成的项目成果,强化“团队协作”意识。3.2 深化精神文化:让价值理念“可见可感”
3.2.1 具象化核心价值
将校训、办学理念转化为学生可理解的行为指南:
若校训为“诚信”,可开展“诚信考场”“诚信故事分享会”,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诚信”的具体表现;
围绕“责任”主题,设计“校园岗位认领”活动(如教室管理员、绿植养护员),让学生在履职中体会责任的意义。
3.2.2 构建“师生共塑”的精神氛围
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精神文化建设增强认同:
开展“我心中的校风”征集活动,将学生的建议融入校风建设;
组织“教师故事汇”,让教师分享自己践行“敬业”“友善”等价值观的经历,以真实感打动学生。
3.3 完善制度文化:让规则传递“人文关怀”
3.3.1 推动制度“民主化”制定
建立学生参与制度设计的渠道:
成立“学生议事会”,参与校规修订(如手机管理、社团活动时间等),在过程中理解“规则源于共识”;
班级班规采用“提案—讨论—表决”流程,让学生体会“民主、尊重”的价值。
3.3.2 实施“发展性”评价
改革评价制度,兼顾“规范”与“发展”:
采用“多元评价手册”,记录学生的志愿服务、合作表现等,弱化单一分数排名;
对“违纪学生”采用“过错反思 + 改进计划”的处理方式,传递“知错能改”的包容价值观。
结语
初中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其核心在于通过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维度的协同作用,为学生提供稳定、一致的价值导向。实践中,需避免形式化、脱节化、碎片化问题,通过赋予环境教育内涵、深化价值理念的具象化、完善人性化制度、丰富实践体验,让校园文化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只有当校园文化传递的价值理念与学生的成长需求相契合时,才能引导其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浅析校徽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 罗媛媛 .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2022(15)
[2] 浅谈我市中学德育建设——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 汪乐 .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2021(32)
[3] 浅论中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邓刚. 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20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