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教学评一致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刘敏 李洪
重庆市江津区滨江四牌坊小学校 重庆 402260重庆市江津区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 重庆 402260
前言
教育数字化转型正深刻重塑着全球教育的面貌与发展路径。在我国,《教育部 2023 年工作要点》将“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明确列为重点任务,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一战略部署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入了强劲动能,也对各学科教学提出了适应新时代要求、拥抱变革的迫切需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道德认知、法治观念和公民素养的核心使命。然而,传统的“教师主导、知识灌输”的单向教学模式在强调核心素养培育的今天已日益显现出局限性。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浪潮带来的契机革新教学模式,提升育人实效,成为学科发展亟待解决的课题。因此,探索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教学评一致”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大单元教学,是对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的积极响应,破解当前学科教学中“教、学、评”脱节难题的重要路径,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提升学科育人实效的必然选择。
一、数字技术赋能教学评一致的学科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研究概念界定
本文是指以数字化工具、平台及资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大单元教学提供强大的情境创设、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丰富的交互体验等支撑,促进“教、学、评”的高度一致与融合,以此提升学科育人效能。
二、数字技术赋能教学评一致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基于数字工具的目标精准定位策略
让教学目标变得清晰具体、可操作、可评价,是实现“教学评一致”的前提和基础。数字工具能在目标精准定位环节发挥关键作用,帮助教师将抽象课标落细落地,走向具体指导。1. 数字化拆解:让素养目标“看得见、摸得着”
我们可以借助“目标分解矩阵”等工具(如 Excel 目标分解模板)将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拆解为“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的具体指标,并为每个指标赋予可操作、可评价的行为动词。例如,在“我们是公民”单元教学中,通过该工具将“培养公民意识”这一核心素养目标分解为:在认知维度方面“知晓”,即:学生能说出 3 项公民基本权利,这一指标可以通过在线测试系统进行评价;在情感维度方面“认同”,即:学生认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可采用情感量表进行评价;在行为维度方面“正确行事”,即:学生能在模拟情境中正确行使权利,可利用情境测试评价软件进行评价。这种方式,使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明确,为教学活动设计和评价提供了清晰的依据。
2. 数据化“把脉”:让教学起点更清晰
在教学前,我们可以借助像“问卷星”等在线调查工具,或学习平台(如“班级优化大师”、“希沃易课堂”)自带的前测功能,收集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兴趣点、甚至可能存在的误解或困惑等信息,生成详细的学情分析报告。
3. 可视化“导航”:让师生目标同频共振
我们可以利用“XMind”、“MindManager”这类思维导图软件,或者希沃白板里的思维导图工具,把单元目标体系画成一棵清晰的“目标树”。师生可以对照这棵“树”,清晰地看到哪些目标达成了,哪些还需要努力,评价变得透明、有据。
综上所述,这三个策略环环相扣(拆解目标→摸清起点→展示路径),利用数字工具的力量,把原本可能模糊、笼统的教学目标,变得像地图一样清晰、具体、可执行。这不仅为后续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也直接为设计匹配的评价任务(评什么、怎么评)提供了明确的依据,是实现“教学评一致”的关键第一步。
(二)依托数字平台的教学活动设计策略
数字平台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提供了突破传统课堂边界的可能性,能够设计出更贴近生活、更具互动性和深度参与感的学习活动,有效支撑“教学评一致” 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1. 沉浸式情境:让抽象概念“活”起来
VR/AR 带你“亲历”:利用 VR/AR 的强沉浸感,把抽象的革命精神、历史故事等变成学生可以“走进去”的场景。如,戴上 VR 眼镜,学生瞬间“穿越”到红军长征路上——寒风刺骨的雪山、泥泞危险的草地,甚至可以试着帮战士“传递一袋干粮”。“亲身体验”、真切感受红军战士为什么能坚持下来(革命理想、坚定信念)。
数字故事讲“身边事”:用生动的动画、微电影,把生活中的道德选择和法治问题演给学生看。
2. 参与式活动:在实践中“练”能力
云端协作,团队“动”起来:用腾讯文档等在线工具,让小组合作教学变得更高效、更透明。以教学“社区生活”单元为例,学生化身为“社区小侦探”,小组合作使用在线文档记录完成的任务:记录发现(比如公园里损坏的健身器材、乱丢的垃圾照片),在线填表统计问题数量,绘制统计图(比如柱状图展示“哪类设施坏得最多”),共同讨论“为什么会这样?”,一起写一份给社区的“美化小建议”等。
互动测评,课堂“燃”起来:运用雨课堂等工具,把素养培养变成趣味挑战赛。
3. 生活化延伸:让学习“长”在生活里
数字成长记录袋:鼓励学生用手机、平板录制美好的言行微视频,做成自己的“文明行为记录本”。老师同学相互点赞、留言鼓励,让好行为、正能量被看见、被肯定,从而促进成长。
在线链接真实世界:利用网络,把广阔的社会变成学习的大课堂。例如,教学“环境保护”单元,教师指导学生访问本地环保局官网,查一查家乡最近的空气好不好(看AQI 指数)、家门口的河水清不清(看水质报告)。对比近几年的数据,画一画变化曲线图,想想“为什么变好了/ 变差了?”。在线提交一份“我的环保金点子”建议书等。
总之,数字技术的利用,就是通过创设能打动人心、引发思考的情境,设计需要动手动脑、协作参与的任务,以及连接真实生活的实践,让核心素养目标(价值体认、能力培养、行为养成)不再是空中楼阁。同时,数字平台也记录着学习过程,为下一步的评价反馈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证据支持,是“教学评一致”在活动环节的重要体现。
(三)借助数据分析的评价反馈策略
数字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应用。本策略旨在利用数据分析,使评价贯穿学习全程、覆盖多元维度、驱动教学改进,真正实现“评”为“学”服务、为“教”导航,形成教学评的闭环。
1. 伴随学习:采集过程性数据,让成长“看得见”
课堂行为追踪:利用智慧课堂系统(如自带 AI 分析的互动平台或录播系统),自动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为教师客观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积极性和思维活跃度提供量化的参考依据。
作品智能分析:对学生完成的数字作品进行AI 辅助分析
生成分析简报:为教师提供一份初步的洞察报告,帮助教师快速了解学生群体的理解深度和价值倾向,为后续深度评价(如面谈、点评)提供聚焦点。
2. 多元视角:汇聚多主体声音,让评价更立体
学生自评(反思镜):提供结构化的在线反思工具(量表、引导性问题、录音 / 视频日记)。
同伴互评(互助窗):利用在线评价平台(如班级博客评论功能、专门的互评工具)开展结构化的、匿名的或实名的互评。
家长观察(生活眼):通过便捷的家校沟通平台(如班级微信群小程序、专用 APP),邀请家长有重点地反馈学生在家庭和社区中的相关表现。
这些来自真实生活场景的碎片化证据,与学校观察互为补充,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品行的内化和外化情况,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3. 数据驱动:赋能精准教学,让改进“有据可依”
构建“教学仪表盘”:整合来自课堂行为数据、在线测评结果、作品分析简报、自评 /互评/ 家长评信息、数字档案袋记录等多源数据。
生成可视化报告:一是在班级整体层面生成班级目标达成度概览图。二是在学生个体层面生成个性化学习画像。例如,系统提示某位学生在“法治思维”维度(如案例分析、规则应用)的课堂讨论参与度低,相关在线测试得分也较弱。
驱动教学决策与干预:一是基于班级数据调整教学,如:看到“环保行为实践”薄弱的数据,教师决定在后续教学中增加实践类活动的比重和深度(如组织班级垃圾分类挑战赛、链接社区环保项目),并设计更具体的家庭环保任务。二是基于个体数据提供支持,如:针对“法治思维”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平台精准推送相关的法律小故事微课、互动式案例分析游戏,或在小组活动中有意识引导其参与规则讨论环节,提供个性化支架。
综上,我们借助数据分析的评价反馈策略,可以变“终点评判”为“过程助力”,变“单一视角”为“多维透视”,变“经验决策”为“数据驱动”。它确保了评价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深度融入教学过程,并及时转化为改进教学的行动力,是保障“教学评一致”有效落地的关键支撑。
三、结语
数字技术并非解决教育问题的“万能钥匙”,但在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不断促进“教学评一致”的征途上,它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连接器”与“加速器”角色。展望未来,数字技术与德育融合的探索仍需继续深化。如何构建更加智能、更契合德育规律的人机协同评价模型,让技术不着痕迹地融入育人全过程,真正成为滋养学生生命成长的阳光雨露,是我们持续努力的方向。让技术服务于人,让评价回归育人本质,是教育数字化转型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追求“教学评一致”的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 . 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内涵 [J]. 全球教育展望 ,2020(02):54-63.
[2] 郭华 . 大单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J]. 教育研究 ,2021(03):67-75.
[3] 王宁 . 数字技术赋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探索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05):85-8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5] 钟启泉.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6] 祝智庭 .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 [J]. 全球教育展望 ,2022 (01):11-24.
[7] 崔允漷 . 学科育人的逻辑与路径 [J]. 全球教育展望 ,2020(09):3-14.
[8] 李松林. 大单元教学的设计逻辑与实践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42(5).
[9] 吴颖惠.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伦理挑战及应对[J]. 中国电化教育,2023(4).
[10] 刘徽 , 张华 .“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内涵、困境与路径 [J]. 教育发展研究 ,2020,40(22).
[11] 王陆 , 等 .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转型路径与实践案例 [J]. 开放教育研究 ,202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