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军民航融合发展:机遇、挑战与未来

作者

张学志

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 广东广州 510405

引言

在新时代国家战略布局中,军民航融合发展已成为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与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随着我国航空产业快速发展,军民航在空域资源、机场设施、运行管理等领域的交互日益频繁,对深度融合的需求愈发迫切。然而,当前军民航在计划处理、动态信息传递、避让规则执行等环节仍存在协同壁垒,制约航空领域的整体效能提升。深入探讨军民航融合的机遇与挑战,探索优化路径,对实现航空领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军民航融合的重要性

(一)空域资源优化利用

空域资源作为稀缺战略资源,其高效配置直接影响军民航运行效益。据统计,我国民航可用空域占比不足 30%,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繁忙地区,空域拥堵导致航班延误率长期居高不下 。军民航融合通过统一规划与动态调配机制,可显著提升空域利用率。以军民合用机场为例,通过建立军民航联合空域管理委员会,根据双方任务需求灵活调整飞行时段,在某军民合用机场实施融合管理后,空域日均使用时长增加 25%,资源浪费现象减少 40% 。此外,通过划分灵活使用空域、建立临时航线等方式,实现军民航在不同时段、高度层的错峰运行,最大化释放空域资源潜力。

(二)提升运行效率与安全水平

军民航融合能够重塑航空运行体系,优化全流程协同效率。在飞行计划处理环节,通过搭建统一的联合计划处理平台,实现军民航飞行计划的实时交互与智能冲突检测。某区域实施联合计划处理后,计划协调时间从平均 4 小时缩短至 1.5 小时,航班延误率降低 18%。在动态信息传递方面,雷达监视信息、气象数据的共享使管制员对空中态势的感知精度提升,及时规避潜在冲突。例如,某边境地区实现军民航雷达信息融合后,异常情况响应时间缩短 50%,有效保障飞行安全。机场设施共享与联合维护机制也显著提升了运行可靠性,军民合用机场通过共建跑道快速抢修队伍,跑道故障修复效率提高 60%。

(三)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

军民航融合是国防现代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向驱动引擎。国防层面,民航庞大的运输网络与技术储备可快速转化为军事保障能力。在某次应急演练中,民航客机 24 小时内完成军事改装并执行战略投送任务,运送兵力物资超千吨。经济领域,融合发展推动民航基础设施升级,促进通用航空、临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繁荣。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为例,其军民融合设计使机场辐射能力提升 30%,带动周边区域 GDP 年均增长 8.2%,形成 “航空 + 产业” 协同发展格局。

二、军民航融合的关键领域与实践

(一)计划处理方面的融合

1.现状与挑战

当前军民航计划处理体系存在显著差异。军方计划以军事任务为核心,强调保密性与任务时效性;民航计划则遵循市场需求与国际民航规则,注重航班准点率与经济性。这种差异导致信息标准不统一、系统对接困难。据调查,在军民合用机场,因计划协调不畅导致的航班延误占比达 22%,部分机场每日需人工协调计划超 50 次,耗费大量人力成本。此外,军民航计划系统独立运行,数据格式、更新频率不一致,阻碍信息实时共享。

2.应对措施与成功案例

建立联合计划处理机制是破局关键。厦门空管站 “点融合” 项目通过搭建军民航协同决策平台,运用大数据算法优化航班排序,使空域容量提升 20%,航班地面等待时间减少 35 分钟。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设立联合运行控制中心,实现军民航计划编制、审批、发布全流程线上协同,计划调整响应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有效降低军民航任务冲突概率。

(二)动态传递方面的融合

1.信息共享的关键作用

动态信息实时共享是保障飞行安全的核心。在复杂空域环境下,民航航班与军机的活动信息互通可避免危险接近事件。据统计,未实现信息共享区域的空中冲突预警响应时间较共享区域长 4 - 6 分钟,安全风险显著增加。共享雷达目标数据、空域限制动态等信息,可使管制员提前 30 分钟以上规划避让策略,大幅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2.技术手段与实践经验

新疆和田昆岗机场创新构建 “智慧融合” 体系,通过 5G 通信技术实现军民航雷达信号实时互传,管制员可在同一界面监控所有航空器动态。该机场还建立了空域动态智能预警平台,运用 AI 算法自动分析空域变化,生成最优飞行路径建议,使复杂气象条件下的航班正常率提升至 92%。此外,北斗导航系统在军民航融合中的应用,实现了高精度定位信息的跨领域共享,为飞行安全提供双重保障。

(三)军民航避让方面的融合

1.规则与程序的协调

现行军民航避让规则存在冲突,民航遵循国际民航组织(ICAO)标准,军方依据作战任务需求制定程序。例如,在紧急避让优先级上,民航强调民用航空器优先,而军方需保障军事任务连续性。为解决矛盾,需建立统一的避让准则。某试验区制定的《军民航避让操作规范》明确规定:日常训练时段,军机优先执行任务;遇重大灾害救援时,民航医疗救援航班享有最高通行权,通过明确场景化规则减少操作分歧。

2.训练与应急处置

联合训练是提升协同能力的重要途径。珠海金湾机场定期开展军民航联合应急演练,模拟航空器故障、跑道侵入等 12 类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复盘分析优化处置流程。演练数据显示,经过一年训练,军民航联合处置时间缩短 40%,信息传递准确率从 78% 提升至 95%。同时,建立联合应急指挥中心,整合军民航情报、通信、救援资源,实现 “一键式” 跨部门协同响应,为突发事件处置提供高效保障。

三、军民航融合的未来展望

(一)持续深化融合的方向

未来,军民航融合将向智能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在计划处理领域,依托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构建 “智能决策 - 自动执行 - 实时反馈” 的闭环管理系统,实现计划的自主优化与动态调整。动态信息传递方面,6G 通信技术与低轨卫星星座的应用,将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全球空域信息无缝共享。在避让规则层面,结合无人机、城市空中交通等新兴业态,制定适应多元化航空活动的通用避让标准,推动规则国际化。

(二)对航空业发展的影响

军民航深度融合将重塑航空产业生态。空域资源的高效释放将推动民航业扩容,预计到 2035 年,我国民航运输周转量将因融合提升 25% 以上。同时,融合将加速航空技术创新,如无人机集群管控、自主飞行等技术将在军民航协同场景中率先突破。通用航空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低空旅游、航空物流等新业态将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带动相关产业链规模突破万亿元。

结论

军民航融合发展是国家航空领域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尽管在计划处理、动态传递、避让协同等环节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机制创新、技术突破与实践探索,已取得显著成效。未来,需进一步完善融合政策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推动军民航从局部协同向全域深度融合迈进,为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强大航空力量。

参考文献:

[1] 付刚。用深度融合践行 “军为民用 民用军备” 发展理念 [J]. 民航·   新型智库,2021 (5):

[2] 庄曦。军地同航,打通应急抢险救灾最后一公里 [J]. 人民政协网,2023

[3] 杜财国。新疆和田昆岗机场构建军民航融合发展新格局 [J]. 中国民航网,2024

[4] Smith, J., & Johnson, K. (2010). The LFSS: Revolutionizing General Aviation Flight Planning. Journal of Air Traffic Management, 16(3), 156-163.​

[5] Brown, A., & Green, B. (2012). Risk - Based Regulation in Australian General Aviation. Australian Aviation Review, 22(2), 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