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筑工程管理中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分析

作者

金日

天津市方正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201

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控制贯穿在施工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直接影响着施工质量、工程相关方利益以及社会福祉。通过加强对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的管理,才可以保证建筑工程结构安全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避免出现坍塌、裂缝、火灾隐患等不良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通过加强管理,能够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质量控制是“预防胜于治疗”的经济策略,而且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必然会造成工期延误,有效的质量控制能够减少返工、纠纷、停工等我呢提的发生,有效降低时间成本,保证施工进度。本文则针对建筑工程管理中对质量控制造成影响的人员、设备、环境、材料等因素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保障工程施工过程顺利。

一、建筑工程管理中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及造成影响

(一)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是最核心、最活跃,也是最难以控制的因素,人员因素贯穿在项目决策、设计、采购、施工、验收的全过程,因此对工程质量带来深远的影响。人员因素对工程质量控制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于:(1)质量管理意识薄弱。管理层重视进度,忽略了质量管理,对一些违规行为视若无睹;操作层存在着未按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工作的情况,导致从源头上埋下了质量的安全隐患[1]。(2)专业技术不足。例如技术人员设计错误、技术管理人员施工方案编制错误、操作人员操作能力不过关等,都会造成工程施工中有较高的返工率,施工质量不达标。(3)责任心较差。管理人员 / 技术人员的检查流于表面,发现质量问题无法及时上报,导致问题处理拖延;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意识不佳,自查自检敷衍了事。这就造成大量隐蔽性质量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处理,留下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材料因素

材料因素与材料本身化学物理性能、材料采购、材料运输等有密切的关系。材料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为:(1)结构安全性较差。比如钢筋强度不足、延伸率不达标,造成构件承载力不足,容易出现损坏;还有混凝土强度不合格导致梁、板、柱等承重构件承载力不足,容易发生开裂、变形等问题。(2)材料耐久性较差。比如施工材料砂石含泥量超标,会影响混凝土强度,导致钢筋锈蚀速度加快;混凝土外加剂选用不当会造成混凝土离析、泌水等,甚至会造成碱骨料反应膨胀开裂;防水材料失效导致屋面、地下室、卫生间等部位发生渗漏。(3)功能性缺陷。保温材料导热系数超标,无法满足节能需求;门窗型材强度低、五金质量差等,导致气密性、水密性、抗风压性能不足 [2]。

(三)设备因素

设备管理不善或设备本身质量较差是造成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表现为以下几点:(1)设备自身因素。 ① 混凝土施工设备质量问题。比如搅拌站计量系统失灵、运输车搅拌故障、泵送设备压力不足或堵管、振捣设备功率较差等。 ② 钢筋加工设备质量较差。加工设备精度差 / 调校不当,会影响钢筋弯曲角度、下料长度等;焊接设备参数不准或发生故障。(2)设备管理不当。① 测量定位失准。建筑设备仪器未校准、精度较差,导致建筑轴线、标高、垂直度偏差不规范,影响建筑结构的受力。②设备缺乏维护保养。未采取合理维护会引发设备发生质量问题,比如混凝土搅拌站计量传感器故障、钢筋弯曲机齿轮磨损,会造成施工工艺精度下降,工程质量不达标。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质量控制的优化对策

(一)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

建筑工程管理中质量控制中,人员是核心变量,只有提高人员专业素质才可以减少安全隐患。(1)构建精细化培训体系。管理层要重视质量风险预控、质量成分分析的培训;技术骨干要重视新工艺标准、BIM 质量协同的培训;操作人员要重视工艺操作红线、危险源辨识的培训;特殊工种要开展专项技能认证、应急处理能力的培训。培训后要加强考核,采用理论考核与技能实操评估的方式。(2)构建穿透式管理机制。构建网格化责任机制,见图 1。 ① 对施工人员采取实名制管理:要求工人佩戴芯片安全帽(定位 + 身份 ID),关键工序需扫码记录操作人员;混凝土试块中植入 RFID 芯片,关联浇筑人员和浇筑的时间。② 质量追溯系统。扫码构件二维码,可查看施工日志,明确各工序的操作人员以及验收记录;发现质量问题可自动推送给相关负责人,提醒及时作出处理[3]。

(二)规范材料管理

保证材料质量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基础,需要从供应链源头到终端构建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1)供应链源头管理。通过供应商分级认证,见图 2 对实验室 CNAS 认证、原材料溯源记录、产能稳定性进行审计,若发现供应商的材料检测报告作假则打入黑名单,在行业内通报。构建智能采购合约,在材料采购合同中嵌入“质量触发条款”,例如钢筋负公差 >5% 则罚没该批货款。(2)加强进场检验。钢筋材料采用激光扫描仪检查、混凝土采用微波含水率仪 +AI 预测28 天强度、防水卷材采用红外光谱分析。

图1 施工人员责任网格化

图2 供应商分级认证

(三)优化设备管理

(1)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设备选型与准入控制,操作流程为:根据工程需求→设备库 AI 匹配→输出 3 种方案→专家论证→通过后生成设备 DNA 编码。设备准入红线为:混凝土泵车泵送高度 <1.2 倍建筑高度,则禁止入场;焊机无数字参数记录功能则要禁用。(2)重视设备应用过程的管理。 ① 严格要求操作人员(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必须持有有效的操作资格证书,对所有人员进行设备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常见故障的培训,严禁设备违规操作、超负荷操作等。② 设备管理人员、质检员、安全员要加强施工过程的日常巡检,重点检查设备运行状态、操作规范性、关键参数是否正常 [4]。(3)采取科学有效的维护保养手段。 ① 采取预防性设备维护。要转变“坏了再修”的思维模式,根据设备说明书、运行时间根据不同设备制定预防性维护保养计划;对于对设备精度要求高的关键部位进行重点保养。 ② 保证保养质量。选择合适配件与润滑油;记录设备维护保养的全过程,明确保养内容、负责人等;对关键设备的核心部件进行定期校准与评估,确保测量准确度满足施工要求。 ③ 构建快速响应维修机制。准备好维修和保养所需的配件;设备发生故障后要及时上报,由专业维修人员处理,维修后要进行设备验收,合格后再投入使用。

三、小结

建筑工程管理中,加强人员、设备、材料等因素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核心意义,人员、设备、材料要素与工程质量和施工过程保障密切相关。加强人员管理有利于提高人员技能、安全意识、责任心等;加强设备管理则保障设备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提高施工效率、保障施工进度;通过材料管理也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确保材料性能、质量达到要求,实现设备、人员、材料三者的高效协同,交付安全、可靠、优质的建筑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鹏 , 尹健平 .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关键因素与提升策略 [J]. 门窗 ,2025(5):181-183.

[2] 孔祥雷 .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关键节点的控制与优化策略研究 [J]. 新潮电子 ,2025(10):127-129.

[3] 王志强, 王丙雪, 邱现众.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分析[J].中国地名 ,2025(5):0166-0168.

[4] 于纪栋 .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关键因素分析与优化策略 [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 A,2025(5):049-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