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中学生媒介素养与思想教育的融合研究
任俏倩 闫玲 陈晓敏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第三中学 河北邯郸 056600
一、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介环境与中学生认知特征
(一)媒介环境的智能化转型
人工智能技术正从三个维度重构媒介生态:一是信息生产的自动化,AI 写作、虚拟主播等技术使内容创作门槛大幅降低,虚假新闻、深度伪造视频等现象频发;二是信息分发的算法化,以“用户画像”为核心的推荐机制形成“信息茧房”,导致中学生的视野局限于兴趣偏好;三是交互方式的虚拟化,元宇宙、VR 社交等场景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使价值判断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二)中学生媒介素养的突出短板
当前中学生媒介素养呈现“技术适应强、批判能力弱”的特点:一方面,他们熟练掌握各类智能应用,能快速利用AI 工具获取信息、完成创作;另一方面,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明显不足。调查显示, 82% 的中学生曾误信AI 生成的“权威报道”, 65% 的学生无法区分算法推荐的“个性化内容”与客观信息, 43% 的学生在虚拟社交中存在角色认知混乱。这不仅导致信息误读,更易使其在多元价值观冲击下产生思想迷茫。
(三)思想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教育正遭遇三重困境:一是教育内容的滞后性,传统教材难以涵盖算法伦理、数据隐私等新议题;二是教育方式的被动性,单向灌输难以对抗智能媒介的沉浸式影响;三是教育场域的泛化,家庭、学校、网络空间的价值传递出现割裂。如课堂上倡导的“理性爱国”与网络上被算法放大的极端民族主义言论形成对冲,使中学生陷入价值判断的矛盾。
二、媒介素养与思想教育融合的理论逻辑
(一)目标协同:从“信息适应”到“价值塑造”
媒介素养的核心是“正确使用媒介并从中受益”,思想教育的核心是“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二者在人工智能时代呈现目标交汇。一方面,媒介素养为思想教育提供认知工具——中学生只有具备识别算法偏见、解构信息意图的能力,才能抵御错误思想的渗透;另一方面,思想教育为媒介素养提供价值锚点——明确的是非观能帮助学生在海量信息中保持理性,避免沦为技术的附庸。
(二)内容互补:技术认知与价值引领的结合
媒介素养关注“如何做”(如辨别信息真伪、规范使用 AI 工具),思想教育关注“为何做”,二者内容体系可相互补充。人工智能相关的媒介素养内容(算法原理、数据安全、AI 伦理等)需要思想教育赋予人文视角,避免技术认知沦为工具理性;思想教育中的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媒介场景具象化,如分析AI 换脸技术的滥用对诚信原则的挑战,使抽象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行为准则。
(三)方法互鉴:从“说教灌输”到“沉浸建构”
媒介素养培育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思想教育可借鉴其情境化方法,利用智能技术创设真实问题场景。例如,通过模拟“AI 推荐信息茧房”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算法如何固化偏见,进而理解“全面看待事物”的辩证思维;借助虚拟仿真技术重现红色文化场景,在互动体验中深化家国情怀。这种融合打破了传统思想教育的单向传播模式,使价值引导融入媒介实践,形成“做中学”的教育闭环。
三、人工智能时代二者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体系的重构:跨学科整合与议题设计
1. 学科渗透融合:在语文、政治、信息技术等学科中嵌入融合性内容。语文课可分析AI 生成文本的情感倾向与价值立场,培养批判性阅读能力;政治课可探讨“算法歧视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将媒介技术分析上升到价值观层面;信息技术课可结合“数据隐私保护”教学,渗透诚信守法的道德规范。
2. 专题课程开发:设计“人工智能与媒介伦理”校本课程,设置“算法世界的真相”“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数字公民的责任”等模块。课程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如让学生分组调查某社交平台的推荐机制,分析其对价值观的潜在影响,最终形成《青少年媒介使用倡议书》。这种课程形式将媒介技能训练与思想引导结合,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认知与价值的同步提升。
(二)教育场景的创新:技术赋能与价值引导
一方面是智能工具的批判性应用,即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 工具,在实践中强化媒介素养与思想自觉。如使用 AI 生成“校园欺凌”相关报道,让学生树立“不盲从技术”的理性态度。另一方面是虚拟场景的价值体验,即借助 VR、元宇宙等技术创设沉浸式教育场景,如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学生可通过虚拟场景“参与”五四运动,在与历史人物的交互中理解“爱国精神”的时代内涵,将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使思想教育从“认知”走向“认同”。
(三)协同机制的构建:家校社的三维联动
1. 学校主导的师资培养:开展“媒介素养 + 思想教育”融合培训,提升教师的技术敏感度与价值引导能力。通过案例研讨、跨学科备课等形式,帮助教师掌握“技术现象—价值分析—教育回应”的教学逻辑,如面对学生沉迷AI 生成的“虚拟偶像”,能从媒介依赖心理、情感需求满足等角度进行引导,而非简单禁止。
2. 家庭参与的习惯养成:通过家长课堂普及智能媒介知识,指导家庭建立“媒介使用公约”。例如,约定“共同观看 AI 生成内容并讨论”“限定虚拟社交时间”等规则,在日常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责任意识,形成家校一致的教育导向。
3. 社会支持的资源整合:联合媒体机构、科技企业开发教育资源,如邀请算法工程师讲解“推荐系统的工作原理”,让学生理解技术背后的价值选择;与新闻单位合作开展“校园小记者”活动,通过对比 AI 写作与人工报道,体会“人文关怀”在信息传播中的不可替代性。
四、融合教育的效果评估与优化
(一)评估维度的多元化
构建“认知—能力—情感—行为”四维评估体系:在认知层面,考查学生对算法原理、媒介伦理的理解程度;在能力层面,评估其辨别AI 生成信息真伪、抵御不良内容的实际表现;在情感层面,通过量表测量其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在行为层面,观察其网络言论、信息使用的规范性。例如,通过分析学生在虚拟社交场景中的发言记录,评估其是否能兼顾自由表达与责任担当。
(二)动态优化的反馈机制
建立“学生—教师—家长”三方反馈渠道:定期开展学生问卷调查,了解融合教育的接受度与需求;组织教师教学反思会,总结实践中的问题与经验;通过家长反馈掌握学生在家庭中的媒介行为变化。根据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如针对“AI 伦理”教学中学生提出的“算法透明性”疑问,补充相关案例与法律条文解读,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五、结语
媒介素养与思想教育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 + 教育”叠加,而是通过认知工具与价值引领的协同,培养“有能力、有立场、有担当”的数字公民。这一融合过程需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思维定式,在技术认知中渗透人文精神,在价值引导中结合媒介实践,最终使中学生既能从容应对智能媒介的挑战,又能坚守正确的思想航向,成长为兼具媒介智慧与健全人格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 . 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介伦理:核心议题与实践路径 [J]. 新闻与写作 ,2022(03):5-11.
[2] 高德胜 . 智能时代的德育变革:挑战与可能 [J]. 教育研究 ,2020(09):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