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视域下高中古代诗歌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程迁
平罗中学 753400
引言
古代诗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是高中语文培养学生四大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当前教学中“单篇精讲、逐句翻译、主题固化”模式,割裂诗歌关联、限制学生思维,难成系统认知。大单元群文阅读以素养为导向整合文本,可破单篇局限,故探索其教学策略具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大单元教学视域下古代诗歌群文阅读的核心内涵
(一)大单元教学的本质特征
大单元教学并非多篇文本的简单叠加,而是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借大主题或大任务为纽带,对教学内容、活动及评价进行系统性重构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特征有三:一是目标具整体性,整合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内容重关联性,构建文本、学科与生活互联的知识体系;三是学习强实践性,以真实任务引导学生探究迁移。
(二)古代诗歌群文阅读的独特价值
古代诗歌群文阅读是大单元教学在诗歌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其价值集中于三方面:一是借同一主题或作者的诗歌对比,助学生全面把握诗人情感脉络与精神世界,规避情感理解片面化;二是通过不同诗人同题材作品的艺术手法比较,引导学生归纳诗歌创作规律,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三是依托群文挖掘传统文化共性内涵,强化学生文化认同与使命意识。
二、大单元教学视域下古代诗歌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以“大主题”为统领,重构教学目标与文本组元
1. 立足核心素养,确定“大主题”
“大主题”是古代诗歌群文阅读的灵魂,其确定需紧扣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例如,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的要求,可设计“‘家国情怀’在古代诗歌中的表达”“古代诗歌中的‘自然之美’与生态智慧”“‘贬谪文人’的精神世界与诗歌创作”等大主题。这些主题既涵盖了诗歌的情感与艺术维度,又关联了文化传承的目标,为群文阅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2. 遵循“关联性”原则,精选群文文本
文本组元是群文阅读的基础,需遵循“同质求异、异质求同”的原则,确保文本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能形成互补与对比。具体可从三个维度组元:
(1)主题维度
围绕同一主题选择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诗歌。例如,“家国情怀”主题可选取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通过群文阅读,学生能体会“家国情怀”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具体表现,理解其传承与发展。
(2)作者维度
围绕同一诗人的不同时期作品,探究其思想情感与艺术风格的变化。例如,苏轼的诗歌可选取《江城子·密州出猎》(豪放激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豁达旷放)、《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从容淡定),通过群文对比,学生能把握苏轼“屡遭贬谪却乐观豁达”的精神特质,理解其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3)艺术维度
围绕同一艺术手法(如“意象”“用典”“抒情方式”)选择不同诗歌。例如,“‘月’意象的情感内涵”主题可选取李白《静夜思》(思乡)、杜甫《月夜忆舍弟》(思亲)、李商隐《无题》(相思)、苏轼《水调歌头》(哲思),通过群文阅读,学生能归纳“月”意象的多重情感指向,掌握意象解读的方法。
(二)以“大任务”为驱动,设计深度探究的教学活动
大单元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大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避免群文阅读沦为“文本的简单堆砌”。教学活动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
1. 前置任务:自主感知,梳理群文基础
在群文阅读前,设计基础性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文本信息,为深度探究奠定基础。例如,在“‘贬谪文人’的精神世界”主题教学中,可设计“贬谪文人信息表”,要求学生填写诗人、朝代、贬谪原因、诗歌标题、关键诗句、初步情感感知等内容。通过自主梳理,学生能初步把握群文的基本信息,发现文本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激发探究兴趣。
2. 课堂任务:合作探究,深化群文理解
课堂任务以“问题链”的形式设计,引导学生从“表层理解”走向“深层探究”。问题链的设计需紧扣“大主题”,体现层次性与关联性。例如,在“‘家国情怀’主题群文阅读”中,可设计以下问题链:
(1)基础问题:四首诗歌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家国情怀”?请结合关键诗句分析。
(2)进阶问题:同样是“家国情怀”,屈原的“忧国忧民”、杜甫的“沉郁悲凉”、陆游的“至死不渝”、辛弃疾的“壮志难酬”,为何会有不同的情感基调?请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与人生经历分析。
(3)拓展问题:这些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对当代青年有何启示?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通过问题链的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既能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又能理解情感差异的原因,还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将古代诗歌的文化精神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3. 课后任务:迁移运用,拓展群文价值
(1)写作任务:选取你身边的一处自然景物(如校园的树、家乡的河),借鉴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一篇短文,表达你的情感与思考。
(2)实践任务:搜集现代文学作品(如散文、诗歌)中对“自然之美”的描写,与古代诗歌进行对比,探究“自然观”的传承与变化,撰写一篇短评。
通过迁移任务,学生既能巩固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又能将“自然之美”的认知与现实生活结合,实现从“学会”到“会用”的转变。
(三)以“多元化”为导向,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
过程性评价需贯穿群文阅读全程,可通过“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成长轨迹。档案袋可收录前置任务信息表、课堂探究发言记录、小组合作讨论手稿及课后任务作品等材料。教师通过分析这些材料,掌握学生在自主感知、合作探究与迁移运用等环节的具体表现,进而及时给予针对性反馈与指导,助力学生实现持续发展。
2. 综合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
综合性评价以“大任务”完成质量为核心,综合考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与情感态度倾向。以“‘贬谪文人’主题群文阅读”为例,可采用“群文赏析报告”形式评价,报告需包含群文文本梳理、诗人精神世界分析、艺术手法对比及文化价值思考四部分。教师依据报告的逻辑性、深度与创新性,评判学生文本解读、思维及文化认知能力,而非仅关注单一知识点记忆。
三、总结
大单元教学框架下的高中古代诗歌群文阅读,突破传统单篇教学范式,以“大主题”统摄内容、“大任务”驱动探究、“多元化评价”助推发展。通过重构目标与文本组元、设计深度探究活动、完善评价体系,可打破教学局限,助学生构建诗歌认知体系,提升审美与文化认同,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路径。未来教师需结合学情与教学内容,持续优化策略,激活诗歌教学活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肖生莉 . 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 [J]. 中学生作文指导 , 2023(35):54-57.
[2] 杨俊飞.”群文阅读”在高中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