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析音乐元素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价值与作用

作者

卞贤维

皖西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 安徽六安 237012

一、引言

辅导员作为联系学校与学生的纽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校育人的质量。“00 后”成为大学生主要群体以来,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及价值取向具有典型的时代特点,使得辅导员的工作迎来了更大的考验。音乐可以对文化和语言上的不足进行补充,这种艺术形式容易被大学生接受,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到合适的音乐抚慰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团结合作,塑造良好的班风。将音乐运用到辅导员工作中,是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的方式之一,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二、音乐元素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价值

(一)促进学生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

音乐能使人的情绪产生变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巧妙使用不同风格的音乐,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人际交往、学习等方面的压力。音乐融合到心理工作中,能让学生多一种不用言语就可以进行的情绪倾述方式。相对于语言来说,音乐更容易突破学生自身的心理防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1]对于那些比较内向或不善言辞的同学而言,这是一种更好的倾诉方式,在倾诉的过程中能使他们更好地认识、接纳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心理韧度与抗压能力。

(二)增强师生交流互动和信任关系

音乐是带有旋律的语言,能够突破师生之间沟通的障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师生间的从属模式。[2]音乐还能提升师生间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基于音乐建立起来的双向对话,能够有效消除师生间心理上的距离感,增进双方的信任度。一方面,通过分享和探讨音乐作品,辅导员可以从侧面了解学生的审美趣味和情感态度,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波动;另一方面,学生也可透过音乐了解辅导员的人生状态与价值理念,在相互了解的师生关系背景下增强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可。

(三)提升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音乐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形式走入学生的视野,让抽象的理论通过音符变成学生的感性体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缩短学生的心理距离。[3]音乐也可以制造情境体验,增强思想教育的感染力,精心选择的音乐作品,可以营造意境,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带有明显的历史记忆和价值理念的音乐,更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出学生的价值认同。

三、音乐元素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一)音乐元素在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音乐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受到关注。[4]辅导员可根据不同心理问题选择相应的音乐类型,制定个性化音乐辅导方案,以心理咨询室舒适的环境为依托,配备专业的音响设备,引导学生进行呼吸放松、音乐冥想练习,提高心理干预效果。针对焦虑情绪的学生,可选择缓慢、旋律优美的古典乐曲进行缓解;有抑郁情绪倾向的学生,可选用明快、轻松的乐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对于压力较大的学生,可以选择大自然的声音如海浪、雨声等帮助学生放松身心。

(二)音乐元素在主题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主题教育活动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元素的融入能大大加强主题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5]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引导学生听、学、唱红歌,在感受歌曲蕴含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学习歌曲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方面,可以用流行音乐的曲风演绎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气息,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6]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时代主题、校园生活等内容进行歌曲创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代担当。当然,音乐素材的选取和创编歌曲的呈现需要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进行严格把关,还要符合教育教学的主题要求,在此过程中可以请专业教师予以指导。

(三)音乐元素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班级文化建设对增强班级凝聚力、塑造良好班风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将音乐纳入班级文化建设之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以及提升艺术修养。[7]在班级素质拓展活动中可以融入一些音乐相关项目,以非语言的形式强化同学间的默契;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歌手大赛、艺术展演等活动,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以增强自信心;与此同时也可以鼓励班级内部开展具有文化特色的志愿服务,如参加学校的大型演出或前往社区进行公益演出等,以此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四、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音乐元素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价值以及辅导员如何运用音乐元素等问题展开论述。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灵活运用音乐元素,有助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安

全、有效的情绪表达方式和心理调适途径;在主题教育活动中,音乐元素的融入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将音乐元素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能够调动学生的激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艺术鉴赏能力。音乐元素要想在辅导员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高校今后重视音乐素养的培养,优化音乐资源的分配,完善音乐使用效果的评价,让音乐元素发挥更大力量;高校辅导员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要有意识地挖掘音乐的育人功能,不断增强育人的功效和实效。

参考文献:

[1]刘茹.接受式音乐治疗在大学新生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与应用[J].山西青年,2024,(04):174-177.

[2]周微微.音乐治疗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剧影月报,2025,(01):114-115.

[3]范爽.红色音乐文化在高职辅导员工作中的创新运用研究[J].戏剧之家,2021,(23):105-106.

[4]林嘉旋,冯华锐,徐敬湘.音乐治疗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创新应用与影响[J].音乐教育与创作,2024,(06):82-86.

[5]刘宁.以音乐文化为载体创新辅导员工作路径研究[J].吉林教育,2023,(05):85-87.

[6]]颜枫.高校辅导员应开发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J].艺海,2014,(05):162-163.

[7]谭智林.以音乐为载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路——辅导员工作实践探索[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7(03):120-122.

基金项目: 本文系皖西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课题“红色音乐经典作品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项目代码:0041022001)。

作者简介: 卞贤维( 1993—) ,男,安徽寿县人,声乐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