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

李凯

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第二中学校 046100

引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强化古诗词教学,帮助学生完成诗词知识积累,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是持续推动学生进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教师要合理运用古诗词教学,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理解与感悟,最终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1 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辅助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和布置教学场景,选用恰当的工具、语言等手段,在特定的教学空间内向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信息。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促进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的感知与理解。可见,情境教学法注重情境的创设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情境体验,并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有效提高学习成效,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2 古诗词教学现状

2.1 轻视核心素养的培育

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深知古诗词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价值,但是部分教师对于新课标所提出的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视度不足。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培育核心素养的文件,但部分初中教师依旧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因课程安排紧凑以及与教学活动无关的繁重工作,一些教师的教学时间受到挤压,不得不简化教学内容,这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相关学者认为,只有基于政策和学情的精准施教,才能充分挖掘古诗词的育人价值。这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认识到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古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2.2 教学目标与课堂分离

在新课标背景下,要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然而在现实课堂中,一些教师会关注对古诗词的细致解读,忽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古诗词的世界。一些教师会依据教参中的预设答案讲解古诗词,导致学生难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而学生在回应教师提问时,往往也采取机械的回答方式,缺乏深入思考。因此,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显得僵硬,进而对学生的启迪作用受限,无法充分实现古诗词的教育功能。

3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3.1 创设直观情境, 感悟诗词深意

古诗词通常是用意象传递情感 , 其内在深意往往蕴藏于精简的诗句中。为了让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深意 , 教师可以构建直观化的教学情境 , 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中, 从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中感悟其内心情感。例如, 开展《天净沙·秋思》的古诗词教学时 , 教师可以构建一个直观形象的课堂教学情境 , 实现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化。教师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 真实呈现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夕阳等意象 , 用这些意象组合成一幅凄美画卷。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这一虚拟情境,直观感受黄叶落尽、乌鸦归巢、秋风拂面的意境氛围,并让学生打开想象力 , 思考另一时空中的诗人面对这一场景 , 会有怎样的心绪波动和情感变化。受到直观教学情境的熏陶和影响 , 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既能亲身体会诗人的悲苦愁绪, 又能准确把握古诗词的内在深意。

3.2 利用自然环境激发情感共鸣

古诗词中常常描绘自然景观,教师可以利用自然环境,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亲身体验诗词中的意境。教师可以选择与诗词内容相关的自然场景,如公园、山林、湖泊等,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教学。在教授杜甫的《石壕吏》时,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乡村或小镇,亲自体验那种贫困与艰难的乡村生活。通过实地感受诗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情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通过对贫困生活的描写,表达出对战乱带来的百姓困苦的关注与同情,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中表现出的压迫与无奈的情感。在教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让学生观察秋天的风景和破败的房屋,体会诗人对贫困生活的无奈与对百姓疾苦的关切,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愤慨与对社会不公的深刻反思。

3.3 结合生活实际增强现实联系

古诗词虽然创作于古代,但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往往具有普遍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找到古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诗词,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情感和思想如何与自己的生活产生共鸣。在教授白居易的《卖炭翁》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情境再现,模拟卖炭翁辛苦劳作的场景。通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卖炭翁从山中伐薪烧炭,到在寒冷的雪地里驾车运炭的艰辛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中所蕴含的辛酸与无奈。在教授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时,教师通过诗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等,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传达出对寂静与孤独的思考。教师还可以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对寂静环境的感受,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来体现内心的哲理与思考。

3.4 融入多媒体元素,丰富教学情境

现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多媒体工具给情境教学赋予了更多空间,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时,教师能巧妙融合多媒体元素,像音乐,视频,动画等等,来充实教学情境,让课堂更有趣味,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播放一段表现中秋月夜美景的视频,再放些古风音乐,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气氛,这种多媒体情境马上就能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把他们带进诗词描绘的境界里,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情感体验和理解程度,教师还能用动画技术,把诗词里的意象做成动态的,就拿“明月几时有?对于“把酒问青天”来说,把明月和诗人的形象做成动画,让学生更直接地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古诗词教学需要运用情境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拉近与古诗词作者的距离、与文本内容的距离,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运用诗词,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思维,探究情境教学法在诗词学习中的新策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 黄海英 .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研究 [J]. 名师在线 ,2024(33).

[2] 孙梦圆 , 李梅英 . 古诗词润心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 嘉应文学 ,20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