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研究

作者

毛玉明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楚水初级中学 225700

引言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从一个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转变为关注学生思维品质、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策略的教育目标。对于初中生来说,正是形成独立思考、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当前数学教育正经历深刻转型,核心素养成为育人目标的核心。如何将宏观理念转化为日常课堂中的点滴成长,是亟待突破的难点。

一、以生活观察为起点,孕育数学抽象与模型观念

数学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苏科版新教材采用生活观察和活动思考的设计理念,旨在帮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出数学概念。这种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能有效降低数学学习的抽象性。

以“正数与负数”的教学为例,教材设计了多个生活化情境。教师可以重点采用温度计读数这个案例展开教学。具体实施时,先让学生观察不同地区同一天的气温数据,如哈尔滨 -5C 、北京 3qC 、广州 15qC 。通过比较这些温度值,引导学生注意到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区别。接着提出关键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这些温度?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理解的符号来记录。最后引出正负数的规范表示法,并解释零作为分界点的意义。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三个关键点:一是要确保生活情境的真实性,温度数据应该来自真实的天气预报;二是要突出相反意义的量这一数学本质,帮助学生理解正负数表示的是具有相反方向的量;三是要适时进行抽象提升,从具体温度过渡到一般的正负数概念。

二、在思维训练中进阶,锤炼推理能力与运算素养

核心素养的筋骨在于思维。教材通过层层递进的内容编排与精心设计的思维挑战,搭建推理与运算能力成长的阶梯。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系统的训练过程之上。苏科版教材在有理数章节的设计中,体现了从直观认识到抽象推理的渐进式思维训练路径。这种编排方式有助于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本质的基础上,逐步发展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数轴上标出 -3、0、2 等数字的位置,通过直观观察建立数的大小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 -5 比 -3 小?这个问题能够促使学生跳出单纯记忆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的规则,转而理解数轴上从左到右数值逐渐增大的本质规律。当学生能够用数轴解释有理数大小关系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不画数轴,如何比较-7/8 和-5/6 的大小?这时学生就会尝试运用已理解的概念,通过通分、比较绝对值等方法进行推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说理能力培养。对于每一个解题步骤,都要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让学生明确每一步操作的数学依据。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能够逐步建立起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套用计算规则。

三、借探究活动深化,发展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几何教学的核心在于将抽象的空间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认知过程。教材设计的观察 - 操作 - 想象教学路径,旨在通过多感官参与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能够有效促进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其中,“平行线的性质”是一个很好的探究案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活动:先让学生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两条平行线,然后用另一把直尺作为截线,画出不同角度的相交线。接着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同位角、内错角的大小关系。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发现这些角的度数相等。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让学生尝试用已有的几何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

这个探究过程需要把握几个关键环节:一是要给足操作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亲身体验;二是要适时引导观察,比如提示学生注意角度变化的规律;三是要鼓励多样化的验证方法,比如让学生尝试用折纸法来验证平行线的性质。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平行线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和严谨的推理习惯。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几何学习效果。学生在后续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知识时,往往能更快速地理解图形间的空间关系,并提出创造性的解题思路。这说明通过真实的操作体验和深入的思考探究,确实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四、用结构整合提效,强化学科思维整体性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是其重要特征,新教材通过结构化编排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性的数学思维,避免碎片化学习带来的理解障碍。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教师可以从学生已经掌握的代数式知识出发,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方程概念。例如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小明买3 支笔和 1 个笔记本共花费 15 元,已知笔记本 5 元,求每支笔的价格。引导学生先用代数式表示总价( 3x+5=15 ),再自然过渡到方程概念。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强调代数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一本质特征。在解方程环节,需要系统回顾等式性质的应用。比如解3x+5=15 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两边同时减 5 ?等式性质在这里起什么作用?通过这样的追问,让学生理解解方程的每一步都建立在严格的数学原理基础上。最后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同一个方程,比如先除以3 再减 5/3 ,比较不同解法的异同,体会数学方法的灵活性。这种结构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当学生学习更复杂的方程时,就能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进行理解和迁移,真正实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结语

新教材为核心素养的培育铺设了清晰路径:以生活为源点激发抽象,在严谨推理中磨砺思维,借探究活动深化空间理解,并通过知识结构化凝聚学科力量。这条路径的成功实践,关键在于教师深刻领会教材意图,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思维活动场域。

参考文献:

[1] 肖凯 , 尹正波 , 肖凯驹 .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新教材习题与新课标的一致性研究 [J]. 中学数学杂志 ,2025(2).

[2] 何荟锟 . 立足新教材的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 [J]. 湖南教育 ,2025(11).

[3] 鲍建生 . 苏科版初中数学新教材落实新课标的一些举措 [J].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