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意识融入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模式构建
韩红霞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第一中学 050200
引言
在日益紧密的全球联结中,学生所面临的写作任务——无论是叙事、议论还是应用文体——其深层目标都在于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忽视文化维度的写作教学,极易催生“文化盲写”:学生或套用母语思维模式导致表达晦涩,或触碰文化禁忌而不自知,其作品难以真正抵达目标文化受众。因此,将跨文化意识作为核心要素嵌入写作教学框架,已非锦上添花,而是提升学生国际沟通胜任力的必由之路。
一、跨文化写作教学的现实困境
当下高中英语写作课堂,跨文化元素的融入常处于自发、零散状态。困境显而易见:其一,目标模糊化。写作任务往往缺乏明确的文化交际对象和语境设定,学生难以感知“为何写”与“写给谁”,文化意识培养沦为空中楼阁。其二,输入单一化。教学资源多局限于语言知识点讲解与范文结构分析,对文本背后的文化渊源、价值冲突、社会习俗等深层内涵挖掘不足,学生缺乏必要的文化“养料”。其三,指导表层化。教师反馈多集中于语言形式正确性,对表达是否契合目标文化语境、是否传递得体文化信息等关键维度,缺乏有效引导与深度探讨。其四,学生认知薄弱化。学生普遍缺乏主动观察、比较、反思文化差异的意识和策略,写作中易出现文化迁移负效应。此困境呼唤一种目标清晰、路径明确、可操作性强的整合模式。
二、模式构建:四维协同路径
(一)文化主题驱动,创设真实语境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起点在于让学生对文化现象产生真实的感知和初步的理解。这需要打破传统写作教学中脱离语境、单纯练习句型的局限。教师可依托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的核心主题,比如中外节日庆典、日常社交礼仪、家庭观念、教育理念等。围绕这些主题,精心挑选那些本身就承载着丰富文化信息的材料,比如一段展现西方家庭晚餐对话的短视频、一篇外国人描述在中国过春节经历的博客、或者一则关于不同国家时间观念的新闻报道。课堂活动的重点不是立刻写作,而是引导学生去细致观察这些材料中的细节。例如,在观看一段关于英国下午茶的视频后,可以问学生:视频中的人物如何互相打招呼?他们的用餐顺序是怎样的?餐具摆放有什么特点?进而提出更深层的问题:为什么英国人会有喝下午茶的传统?这种习惯可能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或价值观?通过教师的引导性分析和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帮助学生不仅仅看到表面的文化现象,更能初步理解这些现象背后可能蕴含的社会习俗、历史渊源或群体价值观。
(二)深度文化对比,激活批判思维
在学生对某个主题下的目标文化现象有了一定理解之后,教学需要进入比较环节。为了避免肤浅的罗列,教师应设计结构化的比较活动。比如,可以使用韦恩图这种直观的工具,让学生在一侧填写中国在某个主题(如表达感谢)下的典型表现,另一侧填写英语国家的典型表现,中间重叠部分则是共通之处。或者使用对比表格,列出具体比较维度。例如,比较中西方在收到礼物后的反应:在中国,可能倾向于含蓄推辞,当面打开礼物有时被认为不礼貌;而在许多英语国家,当面打开礼物并热情表达喜爱是常见的,直接说谢谢被认为真诚。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现象描述上,更要尝试探究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教师可以引导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这可能与历史上形成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有关吗?或者与不同的社会关系亲疏界定有关?这个过程鼓励学生反思自身文化立场,理解不同文化模式都有其内在逻辑和合理性,从而培养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视角,即不以自身文化为标准去简单评判他者文化。
(三)聚焦文化表达,提供脚手架支持
理解了文化差异,下一步的关键是将这些文化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写作能力。这一步要求写作任务的设计必须具有明确的跨文化交际意图和目标读者意识。教师需要清晰地向学生说明:这次写作是写给谁的?要达到什么交际目的?需要特别注意哪些文化信息点?例如,任务可能是给一位即将来访的美国交换生写一封邮件,介绍中国的春节传统并发出邀请;或者是就中西方家长对子女职业期望的差异写一篇议论文,发表在班级的英文博客上。明确了任务的文化交际核心后,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必要的语言和表达支架。这包括提供与主题紧密相关的、体现文化内涵的高频词汇和地道表达。比如,介绍春节时,除了常见的 Spring Festival,可以提供 reunion dinner, red envelopes, lion dance, firecracker等具体词汇,并解释其文化含义(如 lai see 是粤语“利是”的音译,即红包)。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在写作中得体地传递文化信息。可以分析一篇优秀的范文,看作者如何解释特有的文化概念(如用 a family reunion dinneron New Year's Eve 解释“年夜饭”),如何避免可能的文化误解(如在介绍一些可能令外国人费解的习俗时,使用解释性语言或表明这是“traditionally believedto bring good luck”),以及如何运用符合目标文化读者期待的语言风格。共同讨论这些表达策略,能有效降低学生在跨文化写作中的焦虑和失误风险。
(三)写作实践与反思,深化文化移情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进入实际的写作环节。此时,他们应带着清晰的文化交际目标(写给谁、为什么写、要传递什么核心文化信息)和相对充分的语言文化准备进行创作。教师评价和同伴互评都应特别关注:学生想要传递的文化信息是否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了?所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是否符合目标文化的习惯和期待,是否得体?这样的表达会对目标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可能引起误解?例如,在介绍中国餐桌礼仪时,写“We never stick chopsticksupright in a bowl of rice”是准确的,但若能加上“as this resembles incense sticksfor the dead and is considered unlucky”,则文化信息更清晰,更能避免读者困惑。为了深化学习效果,鼓励学生撰写写作文化反思日志。在日志中,学生可以回顾:这次写作中,我是如何处理某个文化元素的(如介绍中秋节吃月饼)?感觉成功的地方在哪里?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这种持续的反思过程,能显著提升学生的文化敏感度,促使他们学会站在目标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文化同理心。
三、教学启示
此模式的价值在于其系统性与实践性。它清晰勾勒了从文化输入到跨文化输出的完整链条,每一步均指向核心素养目标。四维协同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循环、嵌套,为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框架,而非束缚手脚的教条。教学启示明确:教师需自觉提升自身跨文化素养,成为敏锐的文化引导者;写作任务设计务必植入真实或拟真的跨文化交际意图;评价标准必须纳入文化得体性维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写正确”只是基础,“写合适”才是跨文化沟通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彭鹏 . 指向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构建 [J]. 空中美语 ,2024(2).
[2] 汪道伟 , 刘秀莲 .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差异问题研究[J]. 中文信息 ,2022(8).
[3] 张桂忠 .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策略探讨 [J]. 考试周刊 ,20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