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行业需求导向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创新研究

作者

贺红茹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引言

新时代旅游行业涌现出越来越多新的形态,个性化发展趋势越发显著。这些都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产生了巨大考验和挑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旅游专业人才重要培养阵地,必须要秉承与时俱进之原则,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全力创新实践课程。

一、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及对行业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纵观当前旅游行业现状,其正处于快速变革与发展的过渡时期,智慧旅游已然成为该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进技术的融入应用使得旅游行业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期,精准营销、个性化定制、智能化运营等逐步实施开来。比如当前很多景区引入了人脸识别技术,成功加快了游客进入景区的速度,游客流量监测系统实现了对景区资源的合理安排与高效利用,新媒体营销爆发式增长,抖音、小红书等平台逐渐成为旅游营销主力军,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广泛应用,精准触达游客,激发旅游消费潜力;研学旅行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参与主体多元,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此外,从近年来旅游消费市场变化情况来看,现代消费者的旅游观念越发成熟,其在旅游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品质感与体验感,想要获取到更深度的体验和个性化定制服务。在此需求导向下,旅游行业对旅游产品的创新性、社交性、互动性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立足于行业人才审视视角,旅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除基础专业能力之外,要求旅游专业人才必须要具备熟练掌握和应用新型技术的能力,可以借助各类先进技术设备来为广大游客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与此同时,旅游专业人才还需要同步具备足够强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综合素养,能够及时跟随行业动向来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应对各种突发挑战,可以与同行、客户、合作伙伴保持高效顺畅交流,从而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完善服务质量。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现状

(一)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

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之处主要体现在:其一,课程欠缺前瞻性,未能与当前旅游行业实际发展保持同步,各类新兴旅游业态内容并未在实践课程中得以充分展现和应用。其二,实践课程之间衔接度不够紧密,普遍欠缺连贯性和系统性,实践环节也未形成有机整体,进而影响到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的迁移和整合。其三,实践课程占比不高,使得师生对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实践学习没有理论学习重要。

(二)实践教学方法不恰当

首先,实践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很多教学方式还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即形式大于内容,未能充分展现出新型教学方式的价值和意义。其次,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未充分考虑到不同能力层级学生的真实需求,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效果不如预期班理想。

(三)实践教学基础不完善

首先,高校针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育工作,其所构建的实践教学基地稳定性不强,高校与社会多方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比较松散,直接影响到了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最终效果。其次,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欠缺规范性,具体体现为教师资源配置不足、管理指导不到位、监管不合理等,均对会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质量产生影响。

三、行业需求导向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创新策略

(一)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创新实践课程标准

首先,立足行业需求针对性调整实践课程设置标准,密切结合旅游行业市场动向,增设新型旅游业态类实践课程内容,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新知识与新技能,充分了解如智慧旅游实践、新媒体营销技能实训、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践需求。落实到实际执行层面,高校和联合合作旅游机构就实践教学内容重新进行调整,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创造更多实践机会,针对性培养和提升学生在旅游资源整合、线路规划到产品营销的全流程设计能力。

其次,高校需综合考量旅游行业现实需求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构建递进式实践类课程体系,从基础实践到专业核心实践再到综合实践,将递进式课程教学落到实处。通过这种递进式的教学模式还来逐步培养学生们的基本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对专业核心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不同实践学习阶段逐步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的有效转化。

(二)创新实践教学方式,确保教学方式的高效应用

首先,高校在创新实践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应提高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占比,如引进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日常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空间,带给学生更多的新鲜感和更强的体验感。当学生们在逼真的旅游场景中完成实践学习任务时必然会表现出更高的参与兴致,展现出更强的探究欲望。

其次,加强对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力度,将实际旅游项目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当中,引导学生以完成项目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同步了解和掌握多项实践技能。针对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教师需摆正自己的位置,认真扮演好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全力配合和辅助学生开展一系列项目实践探究活动,如在项目启动阶段,教师可为学生提供项目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明确项目目标和任务要求,实施过程中则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旅游行业发展需求瞬息万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随时关注行业最新发展动态,积极调整和优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及具体教学模式,进而培育出更多优秀的旅游专业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全玉婷, 王亚欣, 莫艳华, 等.OPEC 培养模式下的项目式教学研究——以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 " 服务管理 " 课程为例 [J]. 教育进展 , 2024,14(11):766-771.

[2] 宇婷 . 基于产出导向的旅游管理课程建设研究 [J]. 旅游纵览 ,2024(9):95-97.

[3] 宋婷 , 魏伟新 . 实践导向的应用型高校 " 旅游策划 "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J]. 西部旅游 , 2023(9):82-84.

[4] 黄向蝶 . 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策研究[J]. 漫科学(科学教育), 2024(3):92-94.

作者简介:贺红茹(1982 年 5 月),女,汉,河南西峡,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旅游开发,旅游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