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振兴背景下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张佳美 刘舒婷 黄元才
贺州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 542899
关键词:乡村教育;非遗知识产权;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服务站;非遗工坊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当下,乡村教育振兴对乡村的长远发展来说意义重大。非遗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岁月沉淀的深厚历史底蕴,但其知识产权保护却面临着诸多棘手难题,导致传承人的心血与付出将难以获得应有的回报,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会失去重要的文化根基,变得困难重重。基于此,必须深入探究乡村教育振兴背景下非遗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为乡村教育的振兴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动力。
一、非遗文化在乡村教育中的价值
(一)文化传承价值
非遗文化深深扎根于乡村的土壤,将非遗元素融入乡村教育可以使学生直接触摸到乡村文化的根脉,在内心深处升起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1]。剪纸、刺绣、木雕等传统手工艺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剪纸为例,学生在剪制那些描绘传统节日场景的作品过程中会主动探寻节日的起源,并了解相关的习俗,加深他们对乡村文化的记忆,从而实现代代传承。同样,非遗文化中的民间音乐舞蹈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乡村人民的生活百态,在乡村教育开展与民间音乐舞蹈相关的课程,可以让学生演唱流传已久的民间歌曲、表演传统舞蹈,真切地感受到乡村文化的温度与力量,促使他们自觉成为乡村文化的忠实传承者与坚定守护者。
(二)教育创新价值
非遗文化为乡村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素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进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力。例如,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乡村中古色古香的建筑,引导学生用手触摸古老的砖石,用心感受古老的工艺,他们对传统建筑的认识便有了直观而深刻的体验,再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建筑模型制作,不仅让学生们扎实地学到了丰富的建筑知识,更在无形之中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三)经济赋能价值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非遗文化为乡村教育的稳步推进筑牢了坚实的物质根基,从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非遗产业发展为乡村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和就业空间,乡村学生在学习非遗技艺的过程中能够亲身参与到非遗产业的生产、创作和推广等环节,当他们看到非遗技艺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时会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更加坚定地投身于非遗传承和乡村建设的事业中,形成乡村教育与非遗产业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为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2]。
二、乡村教育振兴与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协同路径
在乡村教育振兴的进程中,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应以乡村教育为关键的着力点,通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筑牢根基。目前,山西、湖南等地积极将非遗巧妙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体系之中,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非遗资源,开设剪纸、刺绣、木雕等特色工坊,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课堂,深入浅出地解析非遗作品背后蕴含的历史故事和知识产权归属[3]。例如,苏绣传承基地推行的“技艺 + 版权”双轨教学模式,在传承基地,学生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完成苏绣作品,基地会引导学生为自己的作品登记版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得到了尊重和认可,更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只有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才能确保非遗文化的独特性和原创性得以延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为乡村非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推动非遗知识产权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如今科技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如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非遗数字版权确权系统,为乡村非遗作品颁发“数字身份证”,记录作品的创作时间、创作过程、创作者信息等关键内容 [4]。以东巴文字为例,借助 NFT 技术可以为东巴文字作品创建了唯一的数字凭证,使作品拥有明确的产权归属,有效保护了东巴文字作品免受侵权和滥用,同时这些数字化后的东巴文字作品也能成为乡村教育中鲜活而生动的数字教材,让学生深入了解纳西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变迁,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还可以开发以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为主题的在线教育平台,汇聚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作品、技艺传承人等信息资源,不同地区的乡村学校和学生可自由地访问和学习这些丰富的非遗资源。如贵州丹寨万达小镇打造的线上非遗课程,将当地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蜡染技艺等特色非遗项目呈现给全国的学生,跨区域的非遗文化传播方式不仅扩大了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还通过版权收益为乡村教育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更为乡村教育的振兴和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三)培育“非遗工坊 + 知识产权服务站”融合模式
非遗工坊与知识产权服务站已成为乡村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和法律保障的提供者,共同推动着乡村非遗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非遗工坊是乡村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场所,在非遗工坊里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非遗产品的制作过程中,激发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知识产权服务站则运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从创意设计到专利申请的全流程指导。如浙江东阳木雕工坊与周边乡村学校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到工坊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在木雕传承人的指导下尝试雕刻简单的图案,东阳木雕工坊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产品开发中,如木雕书签、木雕摆件等。知识产权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会定期为学生举办知识产权讲座,普及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知识,并指导他们撰写专利申请文件,协助办理专利申请手续。
(四)搭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校企联合实践平台
高校与科研机构在知识产权研究领域汇拥有专业的研究团队和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而乡村地区蕴藏着丰富多样的非遗资源与实践场景,应积极搭建校企联合实践平台,促进高校与乡村之间的资源共享。
三、结语
在乡村教育振兴与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未来征程中,相关保护举措将会不断细化和完善,相关研究者和非遗传承人应不断推动非遗文化与乡村教育的更深层次融入,引导学生在与非遗文化的接触中,成长为兼具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乡村人才。同时,非遗知识产权得到切实有效地保护也将极大激发非遗产业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为乡村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使两者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李先群,孙杰. 乡村教育家精神的现实意蕴、战略赋能与实践路径 [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 2025, 44 (09): 1-6.
[2] 赵芝华 . 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新生代乡村教师的角色重构及实践路径[J]. 继续教育研究 , 2025, (09): 89-94.
[3] 程梓君 , 李伟豪 , 杨勇军 . 非遗“粤绣”助力乡村振兴的调查研究[J]. 西部皮革 , 2025, 47 (14): 44-46.
课题项目:2023 年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S202311838022),《茶香六堡》
2025 年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S202511838091),国家级非遗扁担舞的活态传承路径与应用场景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