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利用空间管理优化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廖立顺

龙岩学院图书馆 364000

引言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责是为师生提供图书情报信息服务,特别是为师生开展科研、教学、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供支持。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读者期望高校图书馆既能为其提供丰富可靠的图书资源、快捷便利的数字化服务,又能及时准确地领会读者的需求变化,还需要在空间管理上做出适当优化,以便引入必要的硬件设施,配备相应的软件服务,让读者收获愉悦的入馆体验[1]。

一、重构功能分区布局,适配多元阅读需求

本科院校学生对于图书馆空间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阅读,转变为学习研讨以及休闲交流等多种不同场景,传统那种单一化的空间布局,很难契合不同群体存在的差异化需求。通过对功能分区进行重新构建,可使得图书馆空间与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专业需求,实现更为精准的匹配,提升空间对于教学辅助以及学生发展的支撑作用 [2]。

本科院校图书馆可先借助问卷调查、座谈会等途径,去收集不同专业学生比如工科、文科、艺术类学生的空间使用需求,接着结合馆内实际面积来开展分区规划。比如可以划分出“考研自习区”以及“协作研讨区”,在安静考研区放置独立书桌以及遮光台灯,配备隔音隔板以此减少干扰,契合学生自主备考、深度阅读的需求。协作研讨区则配备可移动桌椅以及白板,支持 4 至 6 人小组围坐,方便学生进行课程项目讨论、方案交流,在研讨区附近设置储物区,方便学生存放专业书籍及其它物品,使得空间布局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使用场景。

二、优化资源空间配比,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本科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包含纸质图书、数据库资源、电子设备等多种类别,如果资源和空间分配不均衡,容易出现部分区域资源闲置、部分区域资源紧张的状况,影响资源使用价值的体现。优化资源与空间的配比,可以使各类资源在恰当的空间内高效运行,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技能提高。

本科院校图书馆可针对现有的资源使用数据展开统计分析工作,借助借阅系统来记录纸质图书的热门类别以及借阅的频次,利用空间使用登记来记录各个区域出现人流高峰的时段,依据这些统计数据,对资源空间的配比做出相应调整。比如文科专业学生对于文学类图书有着较高的需求,在靠近图书馆低楼层布置文学类书库,社会科学书库,布置新书陈列架,和一些特色的书架,如习近平著作,本地历史介绍,红色书籍介绍,以便学生方便借阅。对于借阅量持续处于较低水平的老旧图书存放空间给予缩减,可以剔旧放置在密集书库,将节省出来的区域改造成电子资源体验区,配备多台高性能电脑以及专业数据库终端,以此提升资源与空间的匹配程度。

三、升级空间服务设施,增强读者体验感

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图书馆的停留时间比较长,除了有基础的阅读需求之外,以及充电、饮水以及临时休息等基础服务需求。如果空间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就会直接对学生的使用体验产生影响,使得图书馆的吸引力下降,升级服务设施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能让学生在使用图书馆的时候更加便捷和舒适,应从细节方面着手。

本科院校图书馆可分区域逐渐升级服务设施,首先在各个阅览区的书桌下方或者侧面安装 USB 充电接口以及三孔插座,以此契合学生使用笔记本电脑、平板、充电宝等设备的充电需求,插座之间的间距控制在 1.5 米以内,保证每两位学生最少可共享一个充电位。其次在图书馆走廊、楼梯转角等公共区域设置智能饮水设备,该设备支持温水、常温水两种模式,配备一次性纸杯与垃圾分类箱,同时在设备旁边张贴使用说明以及维护联系方式。另外在图书馆书库阅览室设置自助存包柜,采用人脸识别或者校园卡感应开启的方式,解决学生携带行李、背包进入阅览区时的不便问题,借助这些基础设施的升级,切实提高学生在图书馆的使用体验。

四、融合智慧空间技术,拓展服务便捷性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本科院校学生对于服务便捷性的需求呈现出持续提升的态势,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主要依赖人工操作,人工借还书籍以及人工咨询等服务方式效率相对较低,在面对学生快节奏的学习生活时,显得难以适应。而融合智慧空间技术,则可借助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手段,对服务流程给予简化,使得学生可以更高效地获取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以及相关资源。

本科院校图书馆可优先引入那些操作较为简便且成本可以得到控制的智慧技术。比如在借阅区域部署自助借还机,支持校园卡感应以及扫码识别这两种方式,学生只要把图书放置在感应区就能完成借还操作,机器会自动发送借阅信息到本人手机,同时还配备了语音提示以及图文操作指南,以此帮助学生迅速掌握使用方法。做好新生入馆培训前期工作,达到成绩合格者,方可进入图书馆,还可以在图书馆各个楼层的书库阅览室设置智能导航屏,该屏幕会显示当前楼层的功能分区、空位状况、最新活动信息等内容,学生可凭借触屏查询目标区域的具体位置,导航屏还支持与图书馆公众号进行联动,学生扫描屏幕二维码就能获取电子导航地图。这些智慧技术的应用并不需要复杂的系统对接,仅仅需要进行基础的设备安装与调试,便可快速实现落地,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切实有效地拓展图书馆服务的便捷程度。

结语

高校图书馆是收藏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机构,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应发挥自身优势,开放融合、大胆创新,通过多渠道、多媒体,实现立体化传承,引导读者认识、理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做到服务育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承。未来,随着高校教育模式的持续创新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空间管理将进一步向个性化、智能化、场景化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魏群义 , 许天才 , 涂佳琪 , 蔡佳 , 史丹 . 基于“ 文献、空间、人力”三要素协同的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一体化实践探索 [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5,43(3):56-64

[2] 谭梦欢 . 利用空间管理优化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思考与实践 [J]. 科技资讯 ,2022,20(2):211-215

[3] 陆春华 , 成嘉翌 . 高校图书馆自习空间管理与服务创新研究 [J]. 科技视界 ,2024,14(28):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