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游戏化视角下普惠民办幼儿园小班自理能力训练与幼小衔接准备的实践策略

作者

余涛

东胜区东方幼儿园 017000

引言

在儿童教育的系统发展路径中,小班阶段作为入园初期,其任务不仅是帮助儿童适应集体生活,更要为后续学习打下生活与行为基础。自理能力作为一种融合行为习惯、情绪调控和社会规则理解的复合能力,是儿童全面发展的起点,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支撑。而在当前普惠民办园实际教学中,自理能力的培养常被边缘化,尤其是在小班教学中,训练手段单一、目标模糊、重教轻育的现象普遍存在。相较于传统灌输式指导,游戏化策略以其情境自然、体验丰富、交互频繁的特征,为低龄幼儿的能力建构提供了更加适宜的方式。本文以游戏化为切入点,围绕小班阶段的自理能力训练展开分析,尝试构建衔接导向下的实践模型,提升普惠民办园幼儿早期生活能力与自我管理素养。

一、自理能力在幼小衔接中的基础性作用与游戏化价值

自理能力作为儿童最早发展的核心能力,不仅涉及个人卫生、饮食穿脱等基本行为,更体现出儿童对自我身体、环境规则及任务执行的初步理解。进入小学后,儿童面临更高的独立性要求,如按时完成任务、整理物品、独立用餐等,均建立在学前阶段的自理经验之上。若未形成稳定的自理习惯,儿童在小学初期易表现出依赖、慌乱、情绪不稳等问题,影响其学习效率与班级融合。因此,自理能力训练在幼小衔接准备中具有显性支持与隐性调节的双重功能。

游戏化作为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练习与自我建构。其特征高度契合小班儿童的心理节奏与发展特征,尤其适用于低龄阶段能力建构的需要。在自理能力培养中,游戏不仅增强任务的趣味性,提升儿童参与动机,还能通过角色扮演、任务模拟、情景重现等形式,使幼儿在熟悉中理解规范,在体验中巩固行为。游戏化训练通过“做中学”与“玩中练”的方式,帮助幼儿在愉悦中实现行为内化,逐步过渡到规则意识、自主意识与责任感,为日后适应小学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二、普惠民办园小班自理能力训练存在的现实障碍

虽然自理能力的培养价值已被广泛认识,但在普惠民办园的实际教学中,训练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仍存在较大问题。一方面,部分园所受资源配置与场地限制,缺乏系统性生活教育空间及功能区设置,难以支持多样化自理训练的开展。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对小班儿童的能力预判偏低,过度包办日常事务,减少了儿童自发尝试的机会,未能有效激发其独立完成任务的愿望与兴趣。

此外,当前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重认知轻行为的倾向,将语言、计算等显性知识作为教学重心,而忽视了行为习惯与生活能力作为能力底座的重要意义。教师缺乏对游戏化策略的理解与操作能力,导致所谓的“游戏教学”流于形式,未能构建真实有效的生活情境与任务系统。同时,教师队伍中专业培训不足,缺乏以生活能力发展为导向的教学经验,使得小班自理能力的培养目标不清、路径不明、评价不全,难以形成完整的育人逻辑。家园之间的沟通亦不够深入,家长对自理训练的重要性认知有限,普遍存在过度照顾、代替操作的行为,进一步削弱了儿童自我服务行为的习得机会,使能力建构在园外难以延续,影响衔接准备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三、基于游戏化理念的小班自理能力教学组织策略

为有效提升小班儿童的自理能力水平,应以游戏化理念为核心,重构教学组织方式,强化情境的真实性与任务的功能性。在活动设计上,应以“生活即课程”为原则,将洗手、穿衣、整理书包、就餐等日常行为转化为结构化任务,在规则引导与情境模拟中引发儿童行为动机。游戏形式可采用角色互动、合作闯关、模拟竞赛等方式,赋予自理行为以目标导向和情感价值,提升儿童在实践中的自觉性与专注度。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注重示范与引导的结合,在情境中分步教学,通过语言提示、肢体暗示与过程陪伴帮助儿童完成任务,逐渐由外部引导转向自主完成。教学活动应设置清晰任务路径,使儿童能够预知行动目标与后果,在反复尝试中形成行为控制意识。活动结束后应组织儿童共同讨论,总结行为要点与感受,强化规则与流程的记忆。同时,课程评价机制应更加关注过程表现与行为习惯的稳定性,建立以鼓励为主的成长记录体系,引导儿童从“被照顾”向“能照顾自己”过渡。通过游戏化教学组织策略,不仅能够在操作层面提升训练有效性,也有助于构建积极、支持的园所氛围,增强儿童在生活场景中的角色感与参与感。

四、构建家园协同与环境支持的综合育人体系

能力建构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家庭与园所的协同配合。普惠民办园应通过家长会、指导手册与亲子任务,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认识自理能力对儿童社会适应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减少对儿童事务的过度干预,创造适度独立的环境,鼓励其在可控范围内完成基本操作。家庭需给予语言鼓励、时间保障与失败包容,在实际操作中提升生活技能与心理韧性。

教师应成为连接家庭与园所的桥梁,及时反馈儿童在园表现,提供个性化指导建议,协助家庭设定阶段性目标。家园双方应围绕一致目标实现分工合作,避免标准偏差,形成“园所引导—家庭跟进—协同支持”的闭环机制。在环境支持方面,园所应优化空间布局,设置开放、安全、易于使用的功能区,如模拟厨房、盥洗区、衣物整理角等,引导儿童自主练习操作流程。环境中应提供明确指引、适龄材料与可视化任务结构,使儿童在独立行为中获得秩序感与控制感,增强其承担任务的信心与能力。通过家园协作与环境支持的双向联动,可在园所与家庭共同构建能力发展的条件基础,推动自理训练与衔接准备的有效融合。

结语

小班阶段是儿童生活行为模式与责任意识初步建构的重要时期,而自理能力则是链接学前教育与小学要求的基础通道。在普惠民办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只有真正重视能力培养的整体性与连续性,才能提升儿童入学准备的综合水平。游戏化视角不仅为能力训练提供了更加适宜的发展方式,也为幼儿带来了积极的心理支持与学习体验。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强化教师指导、提升家庭协同与完善环境支持,能够实现自理能力训练的高效转化与幼小衔接的顺畅衔接。在普惠教育不断深化背景下,应进一步拓展游戏化策略的系统应用,使每一位儿童在实践中获得应对未来学习生活的关键能力,为其自主发展与社会适应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邓正爽 . 游戏化劳动教育促进小班幼儿独立性发展的实验研究 [D]. 沈阳师范大学 ,2024.

[2] 王歆凝 . 以绘本游戏化教学促进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 [J]. 读写算 ,2022,(09):41-43.

[3] 顾煜 . 基于课程游戏化视角的幼儿园小班一日生活活动思考 [J]. 教育界 ,2022,(08):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