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多维视角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生成机制研究

作者

李皖青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滋养

统一战线理论的生成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既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又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统一战线的论述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理论基石。《共产党宣言》强调“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列宁进一步提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应与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的策略。这些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民主革命中联合各阶级力量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为统一战线理论注入了本土智慧。“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等思想强调多元共存与共同利益,与统一战线中“求同存异”的原则高度契合[1]。例如,周代“共和之治”的实践和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策略,均体现了联合多方力量以应对共同挑战的政治智慧。这种文化基因使统一战线理论在中国语境下获得了更深层的认同。

二、历史逻辑:社会主要矛盾的动态转化与革命任务的调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直接推动了统一战线理论的生成与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而无产阶级力量的相对薄弱要求必须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党的二大明确提出“民主的联合战线”策略,正是基于对这一矛盾的精准把握。 随着革命阶段的推进,主要矛盾呈现动态变化。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策略,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从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向更广泛联盟的转变。这种因时而变的历史逻辑,使统一战线理论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的适应性[2]。

三、实践基础:革命斗争的淬炼与策略调整的经验积累

统一战线理论的生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结果,其发展轨迹与革命进程深度交织。早期工人运动的挫折使党认识到单纯依靠无产阶级难以完成革命任务。党的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开启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践。这一阶段的实践虽因右倾错误而失败,却为后来的统一战线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土地革命时期,党在农村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形成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三三制”政权的实践进一步验证了联合各阶级参与政权建设的可行性。这些实践不仅检验了理论的正确性,更推动了理论的创新,如毛泽东提出的“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策略,成为指导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原则[3]。

四、国际互动:共产国际指导与全球反法西斯浪潮的影响

统一战线理论的生成受到国际环境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全球反法西斯浪潮的推动。共产国际在早期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战略支持。1922 年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帮助中国共产党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直接促成了民主联合战线的形成[4]。尽管后期共产国际的某些指示存在教条化倾向,但总体上为中国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外部助力。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爆发重塑了国际格局,推动中国共产党将统一战线扩展至国际层面。毛泽东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主张联合世界各国力量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这一思想不仅服务于中国抗战,也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参考。

五、主体创新:领导人的理论突破与政党智慧的凝聚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理论创新,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首次将统一战线列为“三大法宝”之一,系统阐述了其战略地位。他创造性地提出“两个联盟”思想,强调工农联盟是基础,同时重视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针对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毛泽东提出“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既保持合作又坚持独立自主。这些理论突破使统一战线从策略层面上升为系统的战略思想。党的集体智慧也为理论生成提供了支撑。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在实践中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具体策略,如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成为处理统一战线内部矛盾的重要方法。这种主体创新使统一战线理论不断深化,最终成为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因素 [5]。

六、结论:多维互动下的理论生成与历史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建构,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学说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生成逻辑体现为多重维度的有机互动。从理论渊源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 " 无产阶级必须联合其他进步阶级 " 的论述与列宁 " 利用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 的策略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根本遵循;而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构成其历史逻辑起点,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双重矛盾,决定了革命力量必须超越阶级界限实现广泛联合。

在实践层面,统一战线理论始终随革命形势动态演进:国民革命时期的 "民主联合战线 " 初步探索阶级合作模式,土地革命时期的 "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聚焦巩固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的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创造性提出 "又联合又斗争 " 策略,解放战争时期的 "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 则完成向执政党的理论转型。这种实践品格既扎根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特殊性,又吸收共产国际的经验教训,形成独特的理论生长路径。

历史经验表明,统一战线的生命力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多元诉求的辩证统一。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继承这一内核,在全球化与社会转型背景下,更需以 " 大团结大联合 " 为主线,在坚持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前提下,包容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通过优化政党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等制度载体,将一致性转化为政治共识,将多样性转化为发展动能,为实现民族复兴凝聚最广泛的力量支持。这种理论传承与创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延续性与时代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王洋洋 , 林俊杰 .《共产党宣言》对统一战线的理论昭示与现实观照[J]. 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5,(02):44-47.

[2] 李明哲 , 潘健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历史实践与时代价值 [J].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4,(02):32-34.

[3] 张琪 , 于家军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 [J].中国军转民 ,2023,(22):179-180.

[4] 张瑞军 , 苏禹名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发展模式探微 [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1,37(06):696-701.

[5] 肖淑萍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经验与启示 [J].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0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