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
王立辉
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不仅要求人才具备扎实的技术技能水平,同时也关注其职业道德素养。高职院校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引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专业课程为载体,融入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程育人、育才的机制。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应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水平。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认知不足
在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能够积极进行思政教育实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提升自身教学质量。但部分高职院校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认知不足,在建设过程中知识简单的在各门课程中打上课程思政的标签,模仿甚至直接复制其他学校的课程形式,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导致课程思政流于表面。同时,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也片缺乏全面性,部分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政教育,增加教学负担,降低专业课教学效率 [1]。
(二)课程与思政融合有限
高职院校专业知识教学以陈述性、程序性知识为主,而思政教育则强调价值引领,更倾向于对理论内容与事实的论述,因此,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内容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增加了融合的难度。以高职院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理工类专业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但缺乏理论水平,在抽象的思政知识理解中存在一定难度。而部分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利于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受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限制,部分教师只是简单的将专业课与思政课相加,在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生硬的灌输思政理论内容,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无法引起学生共鸣,影响教学育人效果。
(三)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完善的制度机制作为支撑与保障,对课程思政进行长效的管理,以提高教育育人水平和效果。就目前而言,部分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主要采取线上学习或优秀案例示范的方式,学校未能形成对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监督,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课程思政未能得到切实的落实。同时,学校内各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较为独立,缺乏沟通与资源共享,导致课程思政教育形成孤岛,同时也缺乏与企事业单位等外部资源的协同,资源利用有限,未能发挥协同育人合理。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实施路径
(一)树立并强化课程思政理念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需要学校与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关键,将专业知识传授、价值观引领有机统一,以促进育人体系的完善。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积极推进组织建设,在学校教学管理层引导下,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体现跨学科特点同时组织校内各学院、各专业、各课程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议,采取集体备课方式,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完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2]。教师不断提高课程思政重视度,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以确保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引入行业现实案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知,开展实践操作,有机融合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以隐性教育等方式渗透思政元素,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达到显著的思政育人效果。
(二)深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借助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例如,教师在讲解水利工程制图相关内容中,教师选择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如三峡大坝、南水北调等工程,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的智慧,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此外,注重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构建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包括教师教学资源搭建、师生互动、学院间资源共享等,及时更新资源库内容,为教师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能够保证课程思政教学的时代性、先进性。高职院校鼓励教师积极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三)健全课程思政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不断健全课程思政保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为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提供有力的保障。高职院校需要调动一系列教学主体、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监控,在学校管理层领导下保证课程思政的高效开展,确保建设方向正确。对此,高职院校可建立课程思政研究部门,部门纳入一些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成效显著的教师,以及思政课骨干教师,同时调动各部门教学管理人员参与课程思政建设 [3]。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从课程思政目标、内容、实施、反馈等各环节入手建立考评体系,对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工作进行全方位考核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绩效分配、职称评定的依据,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结束语
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期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向,也是高职院校改革的重点。高职院校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可采取强化课程思政理念、深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健全课程思政保障机制等实践路径,培养德技并修的专业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车绪武 , 赵丽娜 , 杨志鹏 .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守正与创新路径探析 [J]. 陕西教育 ( 高教 ), 2024, (11): 27-29.
[2] 曾小波 , 葛庆 , 袁亮 .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困境与路径 [J]. 教育科学论坛 , 2024, (30): 23-27.
[3] 蓝保原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4, (03): 55-58.
作者简介:王立辉, 出生年月:1981 年12 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北省定州市,学历: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
课题项目《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中实施路径探究》( 项目编号:2023szy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