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医情志护理联合穴位按摩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负性情绪的效果影响

作者

姚佳娣

启东市中医院 江苏 启东 2262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情志护理联合穴位按摩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负性情绪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常规护理+中医情志护理+穴位按摩)。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情绪状态,记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结果:观察组HAMD、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下降更显著(P<0.05),SF-36评分提升更优(P<0.05)。结论:中医情志护理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缓解PSD患者负性情绪,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情志护理;穴位按摩;负性情绪;中西医结合

一、引言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Stroke)是全球范围内导致长期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其并发症——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的发生率高达30%-5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康复进程。PSD以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为核心症状,伴随认知功能下降和躯体症状,其病理机制涉及神经递质失衡炎症反应及脑区结构改变。传统抗抑郁药物疗效有限且副作用明显,而中医情志护理与穴位按摩作为非药物疗法,在调节情志、疏通经络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1.1流行病学与疾病负担

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PSD的发病率在20%-70%之间,具体取决于研究方法、样本量、诊断标准及随访时间等因素。例如,Pulcvaa等研究486例55-85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现PSD的发生率为40.1%,其中重度抑郁占26%。龙洁等对北京市52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报道PSD的总发病率为34.2%,其中轻度占20.2%,中度占10.4%,重度占3.7%。PSD的高危期是脑卒中后最初2年,未经治疗的重度PSD自然病程可持续1-2年,轻度PSD病程往往超过2年,部分急性期PSD患者在脑卒中后6个月内可以自愈。

1.2病理机制与临床表现

PSD的病理机制复杂,涉及神经生物学、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及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神经生物学机制包括大脑结构与功能改变、神经递质失衡、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失调等。心理社会因素如身体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社会角色改变等也起重要作用。PSD患者常表现为焦虑、易激惹、抑郁、悲哀、自卑、绝望、郁闷、冷漠、空虚、失眠等混合状态,部分患者以躯体不适为主诉,如疼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自杀企图和行为是PSD最危险的症状,医务人员需高度警惕。

1.3治疗现状与局限性

目前,PSD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存在副作用和疗效有限的问题。例如,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对中框受体包括毒蕈碱类、胆碱能类和组胺喹受体有较高的亲和性,产生直立性低血压、肌张力下降、便秘、尿潴留等副作用,老年患者常难以耐受。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虽起效更快,副作用较轻,但仍可能导致一过性胃肠症状、头痛、失眠、幻视、性功能障碍及运动失调等。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被证明有效,但缺乏药物的不良反应,且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因此,探索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2024年我院康复科收治的PSD患者80例,诊断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及《抑郁症诊断标准(ICD-10)》。排除严重认知障碍、精神疾病史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干预方法

对照组:

常规康复科护理,包括用药指导、肢体康复训练、基础心理支持。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中医情志护理和穴位按摩。

中医情志护理:

以情胜情法: 根据五行相克理论,如“悲胜怒”“喜胜忧”,通过针对性情绪疏导(如播放喜剧片段、组织病友交流)转移患者注意力。

移情易性法: 鼓励患者参与手工、书法等兴趣活动,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音乐疗法: 选择角调、徵调音乐(如《春江花月夜》《紫竹调》),每日晨起及睡前播放,每次20分钟。

穴位按摩:

选穴: 百会、四神聪、内关、太冲、三阴交。

操作: 每日下午由护士以拇指点按穴位,每穴3分钟,力度以患者酸胀感为度,配合呼吸引导。

2.3.观察指标

负性情绪:HAMD(24项版)、SAS量表评分。

神经功能:NIHSS评分(0-42分,分数越低恢复越好)。

生活质量:SF-36量表(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维度)。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3.1.负性情绪改善情况

干预后,观察组HAMD评分(12.4±3.5vs18.2±4.1,t=6.32)及SAS评分(41.2±6.8vs49.5±7.3,t=5.1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3.2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

观察组NIHSS评分下降幅度(6.8±2.1vs4.3±1.9,t=5.43)及SF-36评分提升幅度(15.6±4.2vs9.3±3.5,t=6.78)均优于对照组(P<0.01)。

3.3典型病例分析

案例1:患者李某,男性,65岁,卒中后2个月出现严重抑郁(HAMD=28分)。经干预后情绪明显稳定,主动参与康复训练,HAMD降至14分。

案例2:患者王某,女性,58岁,因肢体残疾长期哭泣。通过音乐疗法及穴位按摩,睡眠改善,SAS评分从62分降至45分。

四、讨论

4.1中医情志护理的作用机制

情志护理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通过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来达到治疗目的。情志活动与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密切相关,过度的情绪波动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发各种疾病。情志护理方法包括说理开导、释疑解惑、移情易性、发泄解郁、以情胜制情等。例如,以情胜情法利用五行相克理论,通过针对性情绪疏导转移患者注意力;移情易性法通过参与兴趣活动改变消极情绪;音乐疗法通过角调、徵调音乐调和气血,宁心安神。

4.2穴位按摩的科学性

穴位按摩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机能、缓解疼痛、调和气血。百会、四神聪位于头顶,醒脑开窍,改善卒中后认知障碍;内关、太冲疏肝理气,缓解焦虑;三阴交调和脾肾,改善睡眠。按摩后患者反馈头部胀痛减轻,睡眠质量提升。现代研究表明,穴位按摩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提高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

4.3临床优势与可行性

中医情志护理联合穴位按摩具有以下临床优势:

非药物干预: 避免药物副作用,适合老年患者。操作便捷: 护士经短期培训即可掌握穴位按摩技巧。人文关怀: 情志护理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提升护理满意度。该干预措施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易于推广。

结论:中医情志护理联合穴位按摩通过“身心同治”模式,显著改善PSD患者负性情绪,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建议临床推广该综合干预方案,并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提升护理同质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拥军,石子仪.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方案汇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