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班主任视角下立德树人实践,以主题班会为载体的育人路径探究

作者

魏玉雪

哈尔滨市汽轮小学校 150000

引言

在小学教育阶段,立德树人是核心目标,关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的未来。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导者,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责任。主题班会作为小学班级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从班主任视角出发,探究以主题班会为载体的育人路径,对于提升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及主题班会的地位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立德树人,“立德” 即树立道德准则,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树人” 即培养人才,使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在小学阶段,立德树人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诚实守信、勤劳勇敢等基本品德和行为规范。

(二)主题班会在小学德育中的地位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围绕特定主题组织的班级集体活动。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针对性强,能够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存在的思想、行为问题,确定相应的主题进行教育;二是互动性高,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考能力;三是实践性突出,可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道理,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主题班会在小学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二、当前小学主题班会在立德树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题班会形式单一

当前部分小学的主题班会形式过于单一,多以班主任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例如,在一次以 “诚信” 为主题的班会上,班主任只是单纯地讲述诚信的故事和道理,学生没有参与和互动的机会,整个班会氛围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德育效果甚微。这种 “填鸭式” 的教育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认同道德规范。

(二)内容脱离学生生活

一些主题班会的内容设计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过于抽象和理想化。比如,在 “爱国主义” 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只是讲解国家的历史成就和宏大的发展目标,没有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感觉爱国主义离自己很遥远,无法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主题班会无法让学生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也就难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班主任引导不到位

在主题班会中,班主任的引导至关重要。但有些班主任在班会中缺乏有效的引导,要么对学生的发言不做点评和总结,要么引导方向偏离主题。例如,在一次 “团结互助” 主题班会上,学生们讨论热烈,但班主任没有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梳理和引导,导致班会结束后,学生仍然没有形成清晰的团结互助的意识。此外,部分班主任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教育理念存在不足,无法在主题班会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教育目标不明确

很多小学主题班会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没有明确的德育目标。班主任在组织班会时,没有深入思考通过这次班会要培养学生哪些品德和行为习惯,导致班会内容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这样的主题班会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以主题班会为载体的育人路径探究

(-) 精心设计主题和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和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主题班会的主题和内容。主题可以结合节日、社会热点、学生身边的事例等,让学生感觉亲切、真实。例如,在 “中秋节” 来临之际,可以开展 “团圆与亲情” 主题班会,让学生讲述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故事,感受亲情的温暖;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可以开展 “爱心奉献” 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关注灾区人民,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内容设计要具体、生动,避免抽象和空洞。可以采用故事、案例、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 “交通安全” 主题班会上,可以展示一些交通事故的案例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在 “环境保护” 主题班会上,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讨论解决办法。

(二)创新班会形式,增加互动环节

班主任要创新主题班会的形式,改变传统的 “老师讲,学生听” 的模式,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成为班会的主角。可以开展辩论赛、情景剧表演、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考能力。

例如,在 “网络利弊” 主题班会上,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让学生分别从网络的利和弊两个方面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认识网络的特点,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在 “文明礼仪” 主题班会上,可以让学生表演情景剧,再现生活中的文明礼仪和不文明行为,让学生在表演和观看中感悟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三)加强班会后的延伸教育

主题班会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德育工作的结束,班主任要加强班会后的延伸教育,将班会中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布置实践作业、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等方式,巩固班会的教育效果。

比如,在 “节约用水” 主题班会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观察家人的用水情况,提出节约用水的建议,并记录自己的节水行为;在 “尊敬师长” 主题班会后,可以开展 “我为老师做一件事” 活动,让学生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同时,班主任要及时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教育。

(四)班主任注重言传身教,树立良好榜样

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主题班会中,班主任要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展现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学生树立榜样。在班会中,班主任要态度诚恳、语言文明、行为规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例如,在 “诚实守信” 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可以分享自己的诚信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诚信的重要性;在 “爱护环境” 主题班会上,班主任要带头遵守环境规则,不乱扔垃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此外,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为了提高主题班会的育人效果,班主任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在主题班会中的表现以及班会后的行为变化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主体可以包括班主任、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参与意识等方面。

通过评价,班主任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同时,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主题班会,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

四、总结

主题班会作为小学德育的重要实践载体,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小学班主任需立足班级实际,针对当前班会存在的形式固化、内容疏离生活、引导失当及目标模糊等问题,通过优化主题设计、创新实施形式、强化课后延伸、注重言传身教及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等路径,提升育人实效。

班主任应持续探索德育新方法,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育人功能,培育学生优良品德与行为习惯,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筑牢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倩. 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班主任德育切点探寻[J]. 2025.

[2] 周 莹 . 立 德 树 人 视 角 下 小 学 班 主 任 德 育 教 育 的 策 略 [J].2024(15):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