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实践
张玉甫
巧家县第一中学 654600
引言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 " 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课后服务作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拓宽教育渠道的重要举措,其质量直接影响" 双减 " 政策的实施成效。目前,各地小学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积极探索,通过构建特色服务模式,突破服务形式单一的局限,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后服务实施中的困难。在小学课后服务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倡导理念更新,关注学生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系统总结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有效路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优化服务体系,明确课后服务目标
课后服务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课程内容是否满足学生需求。在小学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优化课程模式,有效实现”作业减负”与”兴趣培养”双重目标。例如,教师可以采用 " 递进式 " 作业辅导方案,帮助学生逐步解决学习困难。如课后服务第一节固定为自主写作业时间,并按照 " 观察 - 记录 -干预" 的流程,配合智能学情分析系统实时掌握学生作业情况。在作业写完后,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实施差异化辅导。如为优秀学生开设 " 思维进阶工作坊",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提升综合应用能力;为学习困难学生制定" 基础夯实计划 ",利用 AI 错题本生成个性化练习,并组织学习小组互助,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教师还基于大数据分析生成个性化课表,设置 " 基础巩固 "" 能力拓展 "" 兴趣延伸 " 三个可选时段的实践类作业。如开展 " 校园农场经济学 "" 节气科学实验 " 等跨学科主题任务,将数学运算、科学观察、语言表达等能力培养融入真实情境。通过 " 动态调节 " 课程安排,采用 " 分层辅导 + 实践作业" 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辅导过程中降低学生学习疲劳感,让他们的综合素养能够得到有效培养。[1]
二、整合多方资源,打破辅导壁垒
(一)盘活空间资源
在小学课后服务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闲置场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后学习内容,促进他们的兴趣发展。例如,教师可将书法教室改造为兼具教学与展示功能的艺术空间。通过定期开展书法社团活动,让学生在书法练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阅览室则可改造为融合阅读与创意活动的多功能区域,除日常阅读外,还可组织绘本创作、故事分享等特色活动。学校的实验室,也可以升级为配备专业器材和智能设备的 " 科学探索工坊 ",为学生提供 STEAM 科学实践的平台;在图书馆内设置专门的 " 课后阅读区 ",通过舒适的环境设计和丰富的图书资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通过空间改造,能有效提升学校场地的利用率,让学生在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提升学习能力。[2]
2. 社会资源联动
学校可积极与社会各类机构开展合作,丰富学生的学习视野。例如,在传统文化学习方面,学校可以与博物馆联合举办 " 文物故事讲座 ",定期邀请专业讲解员到校开展活动。讲解人员将以生动的讲解方式配合珍贵文物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可与社区文化中心合作开设剪纸、泥塑、戏曲等传统文化体验课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特色课程实践方面,学校可以整合校外专业机构资源,引入机器人编程、少儿武术、创意美术等特色课程,有效弥补校内师资短板问题,让学生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提升实践创造能力。通过校园资源的引入,能够逐步建立起 " 学校主导、社会支持 " 的课后服务体系,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学习资源,更有助于拓展学生课外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升辅导能力
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指导水平。学校管理层应合理调配教师资源,着力建设高素质的课后服务师资队伍,持续提升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学校实际情况并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例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导处可每学期初,通过教师工作群发布社团活动信息,选拔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担任指导工作,鼓励教师根据自身专长自愿报名。在这过程中,学校应定期组织指导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促进教师辅导能力提升。对于编程、围棋、舞蹈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应严格筛选具有正规资质且社会评价良好的专业机构开展合作,并建立系统的教学评价机制,确保校外资源适配性。如教学目标管理:开课前组织专项培训,明确各社团教学目标与要求,规范备课和教学活动;日常教学检查:行政人员每日巡查,记录师生出勤及教学实施情况,及时通报检查结果;教学反馈收集:定期开展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结合个别访谈,动态掌握教学效果;期末成果评估:通过学期末成果展示活动,组织师生家长共同参与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加强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建设,有助于推动课后服务从单纯完成任务向持续提升质量转变。[3]
结束语
优质的课后服务,能够将减轻学生负担与提高教育质量相结合,通过在校完成作业和严格控制作业质量来切实减轻学生课业压力,还可以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和实践课程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应积极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学校教师为主导力量,同时引入社会资源作为补充,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教育网络,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活力。未来发展中,教师在课后服务中应当始终坚持 " 以学生为中心 " 的核心理念,积极贯彻落实" 双减" 政策要求,从而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助力。
参考文献:
[1] 满建国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的资源整合研究 [J]. 教育观察 ,2025,14(11):10-12.
[2] 李芳 .”双减”背景下城区小学课后服务优化策略 [J]. 湖南教育 (A版 ),2025,(03):34-35.
[3] 詹菁祎 . 优化课后服务,赋能”双减”提质增效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2024,(10):16-17.
注明:本文系昭通市 2025 年度(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自筹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路径研究》(课题编号:ZTZCKT202504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