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州生态经济转型的区域路径与产业支撑研究
周冬梅
中共黄南州委党校 青海同仁 811399
引言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全境属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黄河黄南段干流长度 257 公里,占青海省境内黄河总长的 15.17% ,是全省唯一全境纳入黄河流域的州,是“中华水塔”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其生态地位十分重要。随着全球生态经济不断发展,我国也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而黄南州积极探索生态经济转型之路,这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以及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深远意义。对此,深入研究黄南州生态经济转型的区域路径与产业支撑,既能帮助挖掘当地发展潜力,也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关键举措。
一、黄南州生态经济转型的区域路径
(一)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生态根基
黄南州的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如草原、森林、湿地都包含在内,也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长期以来,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发等因素让当地生态环境承受着一定压力,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已经不能再拖延。草原生态方面,相关部门推进退牧还草、草畜平衡等工程,同时推广划区轮牧、舍饲圈养等科学养殖方式,以此减轻天然草原的承载压力,泽库县实施的“拉格日”模式通过以草定畜、整合资源,草原植被覆盖度逐步提高,草原生态实现有效恢复。不仅如此,黄南州在进行森林生态修复工作中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同时积极开展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项目,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服务功能,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需要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严格禁止围垦、污染等破坏湿地的行为,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拓展发展空间
黄南州要主动融入周边区域的发展格局,和周边地区加强经济协作以及生态联防联控。一方面,在生态联防联控工作上,黄南州应和周边州市一起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分享监测数据,协同处理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像共同治理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风沙这类工作都要落实。另一方面,在经济协作上黄南州应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让要素流动更顺畅,加强与省会西宁的交通联系,拉近彼此的时空距离,以此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与此同时,黄南州要借助自身的特色资源和周边地区开展产业互补合作,可以和海南州在清洁能源开发领域进行技术交流、共享资源,携手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文化旅游领域则可以和海东市等联合开发跨区域旅游线路,整合旅游资源,增强区域旅游品牌的影响力,进而拓展生态经济的发展空间,达成互利共赢的目标。
(三)打造特色生态城镇,促进城乡融合
结合黄南州独有的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打造一批特色生态城镇,借城镇发展带动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黄南州在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要融入生态理念与民族文化元素,例如同仁市作为热贡艺术的发祥地,可以在城市建设里注重保护传统古建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具有热贡文化特色的生态旅游城镇。同时,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还能让城镇充分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并通过发展特色农牧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譬如尖扎县的一些乡村依托黄河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等旅游项目,让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生态经济在城乡协同发展中不断壮大。
二、黄南州生态经济转型的产业支撑
(一)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夯实生态经济发展根基
黄南州依托高原特有的生态资源条件,把绿色有机农牧业当作生态经济的根基,借助全链条升级让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具体而言:(1)种植方面凭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的天然优势,大力推广青稞、油菜、马铃薯等特色农作物的有机种植,严格遵循“不使用化学农药、不施用化肥”的标准,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追溯体系,打造“黄南有机”区域公共品牌。(2)结合牦牛、藏系羊等特色畜禽的生态养殖,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推广“草畜平衡”养殖模式,这一模式既能保护草原生态,又能提升畜产品的品质与附加值。(3)黄南州在加工环节积极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开发有机面粉、菜籽油、牦牛肉干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的合作模式,农户被带动参与有机农牧业生产,进而形成“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体系。目前,黄南州实现可利用天然草场牲畜有机认证、牦牛藏羊原产地质量追溯全覆盖,国家认证的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地标农产品数量达 128 个,牦牛、藏羊等“四个万头”规模养殖项目加快建设,黄果、中藏药材等“四个万亩”特色种植基地初具规模。由此可见,绿色有机农牧业的发展,为当地群众带来稳定的经济收入,同时筑牢生态屏障,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赢。
(二)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引擎
黄南州有着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资源,可以将清洁能源产业当作生态经济的新引擎,借助规模化开发与产业链延伸,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太阳能开发方面,当地利用高原地区充足的光照资源建设大型光伏电站,推广“光伏 + 生态修复”模式,在废弃矿区、荒坡等地铺设光伏板,这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又能通过板下种植牧草、药材等植物,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同时,黄南州还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鼓励农牧民在屋顶、庭院安装光伏设备,让群众共享清洁能源发展成果,在风能利用上可以依托境内适宜的风场资源规划建设风电场项目,引入先进的风电技术,提高风能利用效率。建设“风光互补”项目能实现太阳能与风能的协同开发,提升清洁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此外,黄南州还应对清洁能源产业链的延伸加以重视,积极引进光伏组件、储能设备等制造企业,形成“开发—制造—应用”一体化的产业集群。清洁能源产业不断壮大,减少传统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为当地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装备制造、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黄南州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培育生态文化旅游业,激发生态经济发展活力
黄南州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遗产,把生态文化旅游业当作激发经济活力的重要抓手,借助“生态 + 文化 + 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出带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首先,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时,黄南州应依托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麦秀国家森林公园等优质生态资源,打造徒步旅行、森林康养、湖泊观光等生态旅游项目,并且严格遵循“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以此确保旅游活动不会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与此同时,黄南州还应积极利用高原独特的自然风光,开发星空观测、摄影采风等特色旅游产品,以此吸引摄影爱好者和自然体验者。其次,在文化旅游方面,黄南州持续深入挖掘热贡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以同仁市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核心,打造唐卡制作体验、藏戏表演、民俗节庆等文化旅游项目。不仅如此,黄南州通过建设热贡文化博物馆、唐卡艺术小镇这类载体,展示唐卡、堆绣、雕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推动“旅游 + 乡村”融合发展,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民宿、农家餐饮、农事体验等业态,带动农牧民参与旅游经营,实现增收致富。此外,通过举办文化旅游节、参加旅游展会等方式,提升黄南州旅游品牌知名度,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总的来说,培育生态文化旅游业,黄南州的生态之美与文化之韵得到充分展现,进一步促进其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结语
综上所述,黄南州生态经济转型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区域路径与产业支撑相辅相成。通过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打造特色生态城镇等区域路径,能为生态经济转型营造良好的生态与发展环境,而以绿色农牧业、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为支撑,则为生态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最终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美好愿景,还为其他地区的生态经济转型提供宝贵经验与借鉴范例。
参考文献:
[1] 英青措 . 依托特色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J]. 农家参谋 ,2021,(16):118-119.
[2] 黄南州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完成情况 [N]. 黄南报 ,2025-05-02(003).
[3] 罗培升 , 孙涛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下的草原资源经营管理——以黄南州“拉格日”模式为例 [J]. 林业科技通讯 ,2024,(1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