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作者

贺诩涵

泰国格乐大学 10220

1. 引言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与心灵互动”,它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培养,而非单纯知识的堆砌”,更不是“知识传授者随意引导无知者”,而是旨在“引导师生共同探索真理”,体现的是“人际间精神层面的和谐共鸣”。(陆友松。1982)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而非主导与服从的关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教育工作者”与“学习者”在知识、情感、道德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共同成长与提升,是相互激励、启迪和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笔者主张,真正的教育应建立在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之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启迪与传承。

2. 何为教育唤醒

德语中的“erziehung”意指引导与启迪,教育理念即源于此。马克思曾言:“教育非止于文化传承,其真谛在于激发人的心灵。教育的终极追求在于发掘人的创造力,而非仅传递既有知识。教育应唤醒人的生命意识与价值观念。这种唤醒理念着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的独特性、自主性及内在性。正因个体独特,人格独立,对异化的抗拒,以及内在潜能的实现,教育才具备激发内在觉醒的解放力量。”教育的宗旨在于借助文化引领灵魂觉醒,而非导向派生之物与平庸之知(基本的教育能力、语言、记忆内容不在此列)。教育的核心在于精选优质教学内容,引领学生探求事物本质,确保其思考不致迷失方向。

教育教育本意是“引导”或“启迪”,寓意着激发个人内在潜能,将其从自然属性转化为社会属性,由个体扩展到集体,由单一拓展至普遍,由现实提升至历史维度,促使人的心灵和精神向更高层次转变。因而,“优质教育”或“真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激发心灵的转变”。(陆有铨,2001)

2.1 师生关系

师生互动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师生间的直接交流和联系,它是校园人际交往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关于师生关系的内涵,涵盖了教育、政治和心理三个层面的互动。教育互动强调共同成长,政治互动追求民主与平等,心理互动注重情感与理智的和谐。陈桂生提出,师生之间实际上存在着社会、教学和人际三种关系。这三种关系的特性孕育了师生互动的三项原则:教育层面的教学共进,社会层面的民主平等,以及人际层面的尊师爱生。

2.2 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并非仅是事物各部分外在联结在人心中留下的印象,而是基于其内在联系所形成的内外统一与交融,在人的情感与理性中引发的积极反响。”美国学者曾提出,活动整体和谐建立在个体独立性的基础之上,但个体独立性不应破坏整体和谐;同时,不应以整体和谐之名过度限制个体独立。因此,“在这种集体创作过程中,人们能体验到集体的力量与创新的喜悦,既要服从全局,不可自我中心,又要恰当地展现个性。”(吴杰,1989)

在教育实践中,构筑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根本与关键。从心理学视角分析,和谐被视为美好事物的本质属性,意味着事物间协调统一、多样和谐,能在心理层面带给人愉悦和满足感,激发对生活的热爱。自然界的有序性同样体现在人类生命之中,因此,人的成长应追求生命各要素的和谐进步。针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只有达到和谐成长,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实现个性自由发展,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和谐教育理念的核心要义。

3. 传统师生关系与教育唤醒思想的背离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承担着引导和管理的职责,拥有对学生学习、活动及行为的合理指导权。然而,这种权力并不意味着完全控制学生的思想和选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应被压制。正如《学会生存》所提出的,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师生关系的传统定位,尤其是在这种关系演变为支配与服从的情况下。(尹爱青,1999)这种关系因年龄、知识及权威差异而显得根深蒂固。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推动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雅斯贝尔斯(邹进译,1991)提出,教育自远古至今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学院式教学,此类教育着眼于知识传递,教师角色边缘,权威著作与书籍受崇敬,学生求学仅为复制教材内容;二是师傅带徒弟式,教育以教师为核心,学生必须完全遵从;三是苏格拉底式教学,师生平等互动,教师用讽刺启发学生潜能,通过激励式教育促使学生主动求知,不断探索自我。显然,传统师生关系虽曾在历史中传授知识,但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抑制了创造力与想象力;这种教育模式已不符现代对人才的需求,且偏离了尊重人格与个性的教育理念。

4. 教育唤醒对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启示

教育唤醒的本质在于构建双向激活机制。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唤醒学生的求知渴望,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反向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形成思维共振的教育生态。这种互动模式打破单向传递的桎梏,使课堂转变为思想碰撞的场域。情感联结是教育唤醒的深层纽带。当教师以共情理解取代简单评判,用成长型思维替代固化标签,师生关系便升华为共同探索真理的伙伴关系。这种情感浸润下的教育唤醒,使知识传授升华为生命对话,为构建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奠定基础。这种关系重构不仅是教学方法革新,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指向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4.1 教师应该扮演“引路人”的角色

教师是学生在探求真理道路上的指引者,学生应当对教师抱有崇高的敬意。然而,这种敬意应当体现在精神境界的无限追求上。在这一无限追求的精神领域内,每个人都应当对超越个人存在的事物承担起责任。我们倡导苏格拉底式的教育理念,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探寻真理和自我认知的路径,逐步达到一种超越的境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宛如待开发的宝藏,蕴含着无尽的潜能。教育的使命便是将这些潜能转化为现实。唤醒人们尚未意识到的内在潜能,对于个人成长至关重要,因为没有谁能够完全认识到自己潜能中沉睡的宝藏。

4.2 苏格拉底式教育方法

苏格拉底提出,教育的实质并非智者单方面引导无知者,而是师生协作探求真理的过程,彼此在互动中实现共同成长。教育者不应忽视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心理需求,以自我优越的态度进行说教。教师的职责并非简单传授知识,也不是直接提供答案,而是通过反讽手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教材仅为培养自我能力的工具,而非学习终点。赵祥麟(1992)同样强调,教育应是通过双方共同参与,以世界为媒介的过程。师生关系不应是命令与服从,而应是平等对话,共同追求真理。教育本质上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教师在此中扮演协助者的角色。师生平等,共同探索事实真相。

4.3 回归生命教育

学生应深刻体会人的存在感,而非仅作为物品或工具。教师的职责在于创造性培养,而非简单复制,旨在塑造个性化鲜明的个体,而非批量生产同质化人才。教师需尊重学生的个性,同时坚守自身独立思考。教育的宗旨在于引导个体感受生活百味,从而自主发展独特品质。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教育应因材施教。优秀的教育者明白,他们在培育一个独立个体,而非单一角色,并采用一切有利于全面发展的方法。这不仅关乎个体的全面发展,更关乎其人性的培养。

4.4 实施爱的教育

教育中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升华生命至存在的真谛,在相互关爱中彰显个性。交流与爱是人类本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间基于爱与真理的互动,构筑起理解的桥梁。充满爱的教育,能让师生透过表面行为,触及对方心灵的纯净角落。爱能照亮学生的生命,为他们的世界带来旋律与晴空。缺乏爱的教育,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应学会以爱包容学生的不足,用爱驱散学生内心的阴云,用爱救赎学生迷惘的心灵。教学过程是教师心灵感染学生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过程。教育之爱能感化、鼓舞和塑造学生的情感与意志。通过信任与宽容、赞叹与鼓励、期待与发现、启发与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5. 结论

教育唤醒理论作为一种强调主体性发展的教育哲学,为新时代师生关系的重构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在知识经济与信息化叠加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需要超越传统的知识传递模式,转向以生命成长为核心的教育生态重构。这种重构本质上是教育主体间性的觉醒过程,需要教师通过角色迭代、关系重塑和教学创新,共同构建具有生成性特征的教育共同体。

在新时代,教师应成为学生知识构建的坚定支持者、热心的协助者、引领者、知识阐释者和平等的交流伙伴。师生应共同成为探究的主体,在相互尊重和欣赏中,以及相互理解和进步中共同成长。教师需确立教育为发展性过程的理念,避免对学生进行刻板印象的标签化,构建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信任并宽容地对待学生,推行个性化教学,引导学生培养自我责任感,同时赞美学生,用爱心滋养他们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友松(1982)。当代西方教育哲学。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

[2] 陆有铨(2001)。躁动的百年。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3] 吴杰主编(1989)。外国现代主要教育流派。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4] 尹爱青等著(1999)。外国儿童音乐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5] 赵祥麟(1992)。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三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6]邹进(译1991)什么是教育(原作者:Karl Theodor Jaspers)上海: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