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智能监控系统提升河道水质管理效率的研究
王洪刚
榆树市大岭镇综合服务中心 吉林榆树 1304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加速,河道水环境承受着日益严峻的污染压力,水质管理面临污染源复杂、监测覆盖不足、响应滞后等诸多挑战。传统依赖人工采样与实验室分析的监测模式,存在周期长、成本高、数据离散等局限,难以满足实时、动态、精准管理的需求,导致管理效率低下,难以有效应对突发污染事件。
1. 河道水质管理现状与智能监控需求分析
我国河道水质管理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污染源呈现点源(如工业、生活排污口)、面源(如农业径流、城市地表径流)与内源(如底泥释放)交织的复杂格局,加之水文气象变化影响,水质状况动态多变。现有管理主要依赖定期的人工采样与实验室化验,监测频率低、周期长,数据严重滞后,难以捕捉水质的瞬时波动与突发污染事件。部分区域虽设有在线监测站,但普遍存在布设密度不足、覆盖范围有限、监测参数单一等问题,导致监测网络存在“盲区”和“信息孤岛”,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河道整体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在数据处理环节,大量原始数据需人工录入、整理与分析,效率低下且易出错,数据价值挖掘不深。预警机制多基于固定阈值,缺乏对水质变化趋势的智能预判,预警往往不及时或不准确。
当污染事件发生时,溯源困难,响应决策缺乏实时数据与模型支持,部门间协同联动效率不高,导致处置延误。管理效果评估也常因数据不全、更新慢而流于形式或严重滞后。这些环节的低效叠加,严重制约了整体管理效能。因此,迫切需要引入智能监控系统以破解困局。其核心需求体现在:一是实时性,要求系统能实现关键断面乃至全流域的连续、高频次数据自动采集与即时传输,消除信息时滞;二是全面性,需构建多参数、广覆盖的感知网络,融合固定站点、移动 / 浮标监测及遥感等手段,实现空间立体化监测;三是智能化,利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异常自动识别、污染风险早期预警、水质变化趋势精准预测以及污染来源快速溯源,为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撑;四是高效性,通过自动化减少人力投入,缩短“监测 - 预警 - 响应 - 评估”闭环周期,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维成本;五是协同性,建立统一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可视化共享与多部门业务协同,提升整体管理联动效率。满足这些需求的智能监控系统,是推动河道水质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转变的关键。
2. 基于智能监控的河道水质管理效率提升系统设计
为系统性解决河道水质管理效率瓶颈,本文设计了一套集感知、传输、处理与智能应用于一体的高效智能监控系统。系统采用分层架构,包含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作为数据源头,部署由多参数水质传感器(如pH、溶解氧、COD、氨氮、浊度、电导率等)和水文气象传感器构成的监测网络,结合固定式监测站、可移动式或水面浮标式监测单元,实现对关键断面及重点区域的广域、立体化、高频次数据采集。边缘计算节点被集成于前端,负责初步的数据清洗、压缩与本地处理,减轻网络负载。网络层负责数据的可靠、安全传输,根据河道沿线通信条件,灵活选用 4G/5G、NB-IoT、LoRa 等无线通信技术或卫星通信,构建混合组网模式,确保在复杂地理环境下数据的稳定回传。平台层是系统的核心大脑,基于云计算搭建数据中心,利用时序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技术高效存储海量监测数据。
平台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执行数据清洗、融合、校准与标准化,消除异常值和噪声,确保数据质量。应用层面向管理需求,提供丰富的智能化功能:实时数据可视化大屏可动态展示水质时空分布;智能预警模块基于预设规则和机器学习模型,实现超标报警、趋势异常预警和风险预测;水质变化趋势预测模型(如LSTM)可对未来短期水质进行预报;污染溯源分析模块结合水文扩散模型与数据模式识别,辅助快速锁定污染来源;系统还集成管理效率评估模块,量化分析监测、预警、响应等环节的时效与成本,并生成优化建议。此外,系统设计了 Web 端和移动端应用,支持信息共享与多部门协同管理。整个系统设计遵循高可靠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和易维护性原则,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各层间无缝集成,形成“端- 边- 云”协同的闭环,旨在通过技术集成与流程再造,全方位提升河道水质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与精细化水平,最终实现管理效率的显著跃升。
3. 关键技术实现与智能算法应用
实现智能监控系统高效运行并提升河道水质管理效能,依赖于多项关键技术与智能算法的深度融合。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是基础,旨在处理来自不同传感器、位置和时间频率的数据。通过时间戳对齐、空间插值与配准等方法,使数据在时空维度上有效融合,并利用基于统计学或机器学习的异常检测算法自动识别并修正漂移、噪声或失效数据,确保后续分析使用的原始数据准确可靠。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参数综合水质评价,生成全面的水质状态指数。
智能预警与异常检测是提高响应速度的核心。不同于传统的阈值报警,本系统采用孤立森林、一类 SVM 及 LSTM 等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模型,学习水质参数的正常波动模式。一旦监测数据显著偏离正常模式,系统即触发预警,实现早期、精准识别潜在污染事件,减少误报漏报。为了科学评估管理效率提升,需构建量化指标体系,包括监测频率、数据获取延迟、预警响应时间和人力投入等关键指标的变化,并结合管理者访谈等定性信息,全面评估系统带来的效率增益。这些关键技术与智能算法的协同应用,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操作的信息,驱动河道水质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智能化,成为提升管理效能的核心引擎。
结论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应用智能监控系统提升河道水质管理效率的路径与成效。研究表明,针对传统管理存在的监测滞后、覆盖不足、响应迟缓等效率瓶颈,构建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监控系统是有效解决方案。通过设计“感知 - 传输 - 平台 - 应用”一体化架构,并应用多源数据融合、机器学习预警预测、污染溯源等关键技术,系统实现了水质数据的实时、连续、广域采集与智能化分析。案例实践证实,该系统显著提升了数据获取的时效性与完整性,增强了污染风险的早期预警能力、变化趋势的预测能力和污染来源的快速溯源能力,有效缩短了管理响应周期,优化了决策流程,降低了运维成本。
参考文献:
[1] 聂霞 , 黄海清 , 陆建豪 , 等 . 物联网技术在城市黑臭河道整治中的应用分析——以无锡梅西河整治为例 [J]. 给水排水 , 2021, 57 (S1): 253-257.
[2] 陈治臣. 基于LoRa 物联网的在线水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电子科技大学 , 2021.
[3] 姚跃 . 基于物联网的河道监测管理系统研究 [D]. 上海海洋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