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规合一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机制研究
马秀芳
塔城市城乡建筑规划设计院 新疆塔城市 834700
1“多规合一”的核心内涵
“多规合一”并非简单叠加各类规划,而是通过统一底图底数、标准规范和信息系统,实现规划目标、空间布局、实施时序的有机融合。其核心在于构建“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统筹到同一空间坐标系下,形成“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项目落地”的全链条管控体系。例如,广东省通过建立“六个一”行动(一清单、一标准、一规则、一机制、一专班、一张图),将国土绿化、交通、水利等专项规划纳入统一平台,实现空间要素的精准对接。
2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部门间协同壁垒突出
尽管“多规合一”强调规划融合,但部门利益固化导致数据共享不畅、规划目标冲突等问题仍普遍存在。例如,某市在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交通部门提出的道路红线与环保部门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重叠,因缺乏跨部门协调机制,导致规划修改耗时长达6 个月。
2.2 动态调整机制滞后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需求随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变化,但现有规划调整程序繁琐,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例如,某新区因产业升级需调整工业用地布局,但因未纳入年度规划调整计划,导致项目落地延迟1 年。
2.3 技术标准不统一
不同规划在数据格式、分类标准、坐标系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信息整合困难。例如,某省在建设“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时,发现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地类编码不一致,需投入大量人力进行数据转换。
3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机制的路径
3.1 构建“一平台多系统”信息联动机制
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作为数据枢纽,需实现多源数据的统一存储、管理与分析。例如,广东省通过“数据血缘”技术,构建规划数据库与用途管制、审批系统的动态联动机制。该技术可追溯数据来源、流转路径及变更记录,确保规划数据与审批系统实时同步。当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时,系统自动触发用途管制规则更新,避免因数据不一致导致的审批延误。此外,平台通过 API 接口与部门业务系统对接,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共享”,减少重复填报工作量,提升数据利用效率。
在数据整合基础上,开发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可进一步提升规划协调效率。该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规划方案进行空间冲突检测,自动识别生态保护红线与建设项目重叠、永久基本农田被占用等违规行为,并生成预警报告。例如,某市在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系统检测到交通部门提出的道路红线与环保部门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存在冲突,立即触发跨部门协商流程,推动规划方案优化。此外,系统还可模拟不同规划场景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2 健全“三线一单”管控体系
根据“三线一单”划定结果,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等区域,并制定差异化准入规则。例如,长江经济带通过“三线一单”数据共享平台,对沿江化工项目实行空间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平台集成生态保护红线、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敏感区等数据,自动筛查项目选址是否符合管控要求。若项目拟选址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内,系统直接拒绝申请;若位于重点管控区,则要求企业提交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经专家论证后方可审批。
建立“分区准入—项目论证—动态评估”闭环管控机制,定期评估“三线一单”执行情况。例如,某省每五年对生态保护红线开展一次评估,通过遥感监测、现场核查等方式,检查红线内是否存在违法开发活动。若发现违规行为,立即启动整改程序,并调整管控规则以防范类似问题。此外,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三线一单”数据。例如,随着新能源产业发展,部分地区将风电、光伏项目纳入重点管控区准入清单,平衡开发与保护关系。
3.3 强化动态评估与弹性调整机制
建立“年度评估 + 五年调整”机制,定期监测规划实施效能。年度评估聚焦短期目标完成情况,通过交通拥堵指数、空气质量、土地利用效率等指标,量化规划效果。例如,北京市在总规实施中引入“城市体检”制度,每年发布《城市体检报告》,揭示规划实施中的短板。若发现某区域交通拥堵指数持续上升,则在下一年度规划中优先安排道路拓宽或公共交通优化项目。五年调整则结合中长期发展战略,对规划目标、空间布局进行系统性优化,确保规划的前瞻性与适应性。
探索“留白用地”制度,在规划中划定一定比例的弹性空间,为未来重大项目、公共设施建设预留用地。例如,某新区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预留 10% 的用地作为“战略留白区”,暂不明确具体用途。当区域发展战略调整时,如需引进高端制造业项目,可快速将留白用地转化为工业用地,避免因规划刚性导致项目落地延迟。此外,留白用地还可用于生态修复、公共绿地建设,提升城市韧性。
3.4 完善法规政策与技术标准体系
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法》立法,明确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的法律地位与责任主体。例如,厦门市通过制定《厦门经济特区多规合一管理若干规定》,将规划协同机制上升为地方性法规。该法规规定,各部门在规划编制中需共享基础数据,若因数据不共享导致规划冲突,由责任部门承担整改费用。此外,法规还明确规划调整程序,规定重大调整需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避免随意修改规划。
统一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标准,建立跨部门数据交换格式规范。例如,自然资源部发布《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指南》,将用地类型统一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 12 类,并明确每类用地的定义与编码规则。各部门在数据采集、存储、共享时,均需遵循该标准,避免因分类不一致导致的数据错配。此外,建立数据交换格式规范,规定数据文件格式、字段命名规则、坐标系等,确保数据在部门间无缝流转。
结束语
“多规合一”是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核心在于构建高效协同的规划协调机制。通过信息联动平台建设、管控体系优化、动态评估机制完善等策略,可有效破解部门壁垒、数据孤岛等问题,提升规划的科学性与实施效能。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技术支撑、政策创新与制度保障,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从“静态蓝图”向“动态治理”转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参考文献:
[1] 赖权有 , 钱竞 , 郑沁 , 赵冠伟 . 国土空间专项规划数据的衔接核对机制与技术方法 [J]. 地理空间信息 , 2023, 21 (12): 40-42.
[2] 戴珊 . 基于“多规合一”的青山村空间规划研究 [J]. 建设科技 ,2023, (24): 59-61.
[3] 吴珊 .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多规合一”协调发展研究 [D]. 新疆农业大学 ,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