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媒体执行直播的风险及应对探析
张秀
新疆法制报社 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00
一 、执行直播的目的与意义
在这个人人都能用手机直播的年代,网络直播因其实时性、交互性、沉浸式广受欢迎。执行直播,展现法院执行一线动态,不仅是一场“零距离”普法,还是兑现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见证,更是一场弘扬诚信正能量的生动宣传。
2024 年以来,新疆法治报联合乌鲁木齐市多家法院开展执行直播,并在直播中积极回答网友的关心关切,吸引了数百万网友观看,在展示法院工作的同时,展现了新时代有担当的执行干警风采,获得了网友们的一致好评。
特别是当前不少自媒体从业者发布未经核实的信息混淆视听,对法院工作舆论环境产生较大压力。比如,乌鲁木齐市某自媒体人在抖音平台发布关于执行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的质疑,引发舆论对该法院各项工作的质疑,不仅导致法院形象受损,降低法院口碑,影响了法院工作人员的职业荣誉感,还导致当事人对法院工作的不信任,因此在直播间与网友沟通,不仅可以增加传播针对性,还能增强普法工作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是法院和传统媒体都必须正面应对的课题。
同时直播的实时性和互动性使得内容不可预测,前期审查难以实施,后期审查也面临诸多困难法治媒体应建立严格的直播内容审核机制,在提升直播效果的同时,保障直播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二、直播过程中的风险
法治直播,讲述的是法治故事,普及的是法律知识,关注的是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利益问题。但直播的实时性和互动性使得内容不可预测,特别是对当事人的隐私保护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
首先,在执行直播过程中,法官或工作人员可能因疏忽或操作不当泄露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如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等。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还可能引发后续的骚扰或安全问题。
其次,执行工作比较特殊,执行干警需要前往被执行人家中等生活的场域寻找被执行人,此时的直播镜头跟随其背景可能暴露当事人的家庭住址、生活环境等敏感信息,尤其是在家庭场景中进行直播时。此外,直播过程中可能捕捉到路人的影像或行踪,侵犯其隐私。
例如,新疆法治报在与乌市一法院联合开展直播过程中,执行法官寻找失信被执行人途中接到申请执行人的电话,考虑到可能有失信被执行人的紧急要务,执行法官遂在直播中接听电话。其间执行法官因记录需要,无意间复述了相关信息,导播平台立即操作紧急消音处理,保障了当事人的隐私。
根据法律规定,法院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信息仅限于个人身份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生效判决的履行情况以及失信行为的具体情形。这些信息的公开是失信被执行人制度的必要措施,旨在督促其履行义务,属于其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同时,法律明确规定,与案件执行无关的个人隐私(如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工作单位等)不得公开。即使对于可公开的信息,法院也需进行技术处理(如隐去身份证号码的部分数字)以保护隐私。
再次,直播平台在收集和存储用户数据时,可能因技术漏洞或管理不善导致隐私泄露。平台需严格遵循数据最小化原则,加密存储和传输数据,同时限制数据访问权限。
又如,新疆法治报在与乌市一法院联合开展直播过程中,有网友发表评论后引起其他网友的反感,部分网友开始通过评论账号搜索该人真实信息,幸亏主持人积极正面引导,平息了风波。
此外,在直播中,法官或法律工作者可能因时间限制或对问题理解不足,提供不准确的法律解答。这可能导致观众对法律问题产生误解,甚至影响当事人的权益。尤其是在涉及复杂法律问题时。平台需加强对直播内容的审核,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作为法治媒体在直播过程中必须注重加强对当事人个人隐私的保护,这既包括对申请执行人的个人隐私保护,也包括失信被执行人家属的个人隐私保护,以及对失信被执行人隐私部分的保护。
三、直播过程中的风险及应对
执行直播在隐私保护、信息准确性、评论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风险。只有通过各方在技术保障、平台管理和法律规范等方面的协同作用,才能有效降低这些风险,确保直播活动的健康、合规进行。
1. 健全评论审核机制
新疆法治报与乌市法院的直播过程中,最多时一场直播有 23 万网友在线观看,最少时也有 4.5 万人在线观看,庞大的观众数量可能引发激烈的评论。
网友可能提出刁钻或涉及隐私的提问,甚至对主持人或当事人进行不当评论。这不仅会影响直播氛围,还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同时直播中的评论区可能充斥着不当言论、虚假信息甚至恶意攻击。如果平台的审核机制不完善,可能导致这些内容传播,影响直播的正常进行。
在直播前,新疆法治报与各基层法院充分沟通,以媒体视角为执行法官和干警开展隐私保护培训,明确隐私保护的重要性,避免在直播中泄露敏感信息。
直播过程中,评论区设置风险关键词,有效降低舆情风险 ; 同时设置专人导播关注评论区动向,对于过激言论及恶意攻击性的评论及时予以删除,最大化消除该评论的不良引导 ; 全程关注直播间评论走向,对于虚假信息及时邀请执行干警在线辟谣或通过官方评论员辟谣的形式,畅通信息渠道,让直播间氛围走向保持良好 ; 对于恶意评论用户,先明确提示其应该正当发言并对自己的发言负责,如果仍没有效果则果断采取禁言等措施,确保直播间的评论合法合规。
直播带“法”掀起全民学法热潮的同时,直播活动需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隐私保护和信息传播的边界。直播全程加强直播内容的实时审核,及时删除不当评论和虚假信息,确保直播环境健康。
2. 建立专业化的法治直播团队
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在新媒体时代,直播已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建立专业化的法治直播团队,能够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法治宣传的覆盖面,专业化团队能够更好地策划和制作高质量的直播内容,结合实际案例和热点话题,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加快培育专业化、年轻化的法治直播队伍,广泛招募直播策划、直播题材演绎等人才。 同时,专业的法治直播团队能够确保直播内容的合法性和准确性,避免因专业知识不足或不规范操作引发的法律风险。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媒体的外部链接性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专业化团队,如 : 可以整合司法机关、法学专家、律师等各方资源形成强大的普法合力,共同参与执行直播,在直播中与网友互动,共同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如 : 新疆法治报在与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人民法院开展执行直播过程中,邀请法院干警出境担任主持人,共同介绍法院工作并回答直播间网友的问题,提升法治宣传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执行直播的专业程度影响着直播的影响力,直播解说的专业程度也影响着法院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建立专业化、高素质的法治直播团队,可以有效推动法治宣传工作向纵深发展,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3. 精心筛选直播案例
执行直播不同于其他直播,案例筛选应当贴近生活,具有代表性和故事性,避免使用迷糊或者不准确的案例。并非所有案件都适合执行直播,在案例选取时应当综合考虑案件性质、当事人对直播的态度、可能对隐私权造成的影响等因素。
如 : 新疆法治报在与某基层法院沟通直播时案例时,法院推荐一起离婚案件的抚养费纠纷进行直播。直播过程中申请执行人见有媒体在场,情绪激动试图用身体撞开被执行人的家门,一任其发展不但会对其本人造成伤害,事态也会进一步发展为不可控。经过执行干警的劝阻,申请执行人终于恢复了理智,镜头也转为其他案件的执行工作。由于现场的紧急处置,该事件没有产生舆情风险,但也告诉我们在前期筛选案例时,要考虑当事人的情绪稳定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多元化、谨慎化考量,避免盲目开展执行直播造成不良影响。
直播前对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可以设立专门的审核团队,对直播脚本、案例等进行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