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作者

姜雨

湖北大学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 表明文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引领与推动作用,也表明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支柱性产 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 为乡村文化产 前进方向,代表乡村文化产业将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乡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传统的乡村文化产业存在专业人才缺失、精神文明建设形式单一、以及资金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一、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多个层面的综合概念,它指的是在乡村地区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和措施,旨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以及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具体包括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乡村文化教育、乡村文化活动等等。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增强乡村地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赋能乡村经济发展和助力乡村善治的时代价值。202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创新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加强乡土文化能人扶持,引导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推进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建设,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深入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2024 年 3月 1 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文联办公厅发布《“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工作方案》,该方案旨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包括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粮安天下”农民公益培训、“爱中华爱家乡”中国农民诗会等活动。同时,也强调了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对农业非遗、传统技艺等进行数字化影像记录、复原和保存,并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些政府文件为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二、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一)文化发展人才缺失

村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最终落脚点。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为人民群众,共享成果的也是村民。目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缺失。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存在农民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热情不足的现象,如农民农业产业参与程度较低、生态环保热情欠缺,较少主动进行村务监督。农民是农村地区的主要群体,但不少农民并未意识到自身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对如何进行农村建设关注不多,未能成为现代化建设的践行者。

同样,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积极性不足,参与日常文化活动不积极,对村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文艺活动关注度不高,缺少主动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农村文化人才流失严重。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状况限制,大量农村人口向外流出,导致大量的农村文化发展人才流失。同时,受新式文化和当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传统农村文化发展空间狭窄,大多数农村传统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得不到传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传统文化的传承,大量外出务工,导致文化人才的大量缺失;农村文化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受经济和社会原因影响,农村传统文化发展受到制约,相关管理主体缺位,没有意识到农村文化发展传承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农村地区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水平低,从而没有相应的农村文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二)资金保障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缺乏乡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受“形式主义”和“功绩主义”影响,政府部门等公共部门更加偏向于投资前期投入小、后期收益大、有形资产的投资,类似于文化产业等意识文化方面的产业缺少政府关注和投资,缺乏政策支持与保障。再加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基层村民组织收入低、传统农业收入低,导致农村文化发展缺乏资金投入,发展缓慢;

另一方面,城乡发展不平衡,资金分配不均。城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居民收入普遍偏高,公共部门对文化发展方面资金投入多,资金分配更加偏向于城市地区,也加剧了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三)不良风气阻碍

农村地区陈规陋习潜滋暗长,封建迷信活动存在。农村文化建设仍受部分不良文化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聚众赌博、封建迷信及非法宗教等不良文化也在一定程度出现回潮现象。赌博是法律明文禁止的不良行为,近年来农村赌博出现了参与人数多、参赌金额大、赌博形式多等新特点,严重侵蚀了乡村田园生活和农耕文化。由于文化饥饿、精神空虚等原因,不少农村群众仍热衷于朝山进香、修坟建庙、看相算命、摆场驱邪等封建迷信活动。这些不良文化不仅危害了农民的身心健康,更严重地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单一

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机械单一 ,电视是他们茶余饭后惟一而传统的娱乐方式。尽管如今的很多农村生活水平与以往有很大改观,农民已不再为衣食发愁,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程度却让人有着今不如昔的感觉。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比较少, 般只是在年节期间象征性地开 点活动,像花鼓灯、地方戏曲之类的,这些活动活动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只是注重了娱乐性,忽略了文化活动的宜传、教育、辅导功能。大多数农民在活动中充其量只是一个“看客”,根本融人不到活动中去,享受不到活动的乐趣。对比城里人们逛公园、去书店、上网、旅游等生活方式,农村文化生活更显单

三、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党建引领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文化建设关乎乡村振兴“铸魂”要义,党建引领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政治保障。从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再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 年 )》,我们党都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这也体现了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加强“乡村建设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 。只有培育和发展优秀的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守根铸魂和聚力赋能,才能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加强党建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引领,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能够为乡村文化建设指明正确方向。

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离不开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文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要特别重视和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重要作用,把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文化建设全过程,既要积极有为,大力引导和扶持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正能量,也要善于消除阻碍乡村文化发展的负能量。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把抓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 机制、经费保障、资源整合等方面加强支持和引导。基层党组 能力水平;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组建文化团体、 乡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同时,完善党建和乡村文化建 整合党建资源,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构建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乡村文 有 新格局, 强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群众的引导力、组织力和服务力。

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中的先进 自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修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于形成 意义。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广大群众更 基本要求,发挥这一重要思想对塑造乡土文化、涵养乡风文 和敏锐性,深入基层了解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加强农 、走在前列,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不断凝聚团结一心促发展、开拓创 局、精准务实谋思路的思想共识。

(二)补齐人才队伍短板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4] 要强化队伍建设,抓好乡村文化专干“主心骨”。发展好乡村文化事业,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

一是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坚持物质和精神双向激励,对乡村文化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荣誉表彰、物质奖励。二是要向乡村定向配备乡村文化特派员。三是要加强对乡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开展“乡村文化带头人培训工程”,推动各级剧团、文化馆站与乡村文化站结成对子,组织专业力量深入农村开展传帮带活动,加强业务培训辅导,帮助乡村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和文艺骨干掌握文化知识,提高艺术技能和服务水平,增强阵地管理和活动开展的能力[4]。四是要创新发展方式,培育优秀乡村网红“新势力”。乡村自媒体以慢生活节奏、亲情化叙事、艺术化生产的方式,构造乡村文化图景,传播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带动直播带货、乡村旅游的兴盛,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三)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起步及后续发展均需要大量财政支持,因此要牢牢夯实专项财政投入各项制度保障,坚持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保障领域。增加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投入,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专项财政补贴,细化财政投入的各项细节,确认财政流向,加强财政投入过程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投入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占比,使财政支持力度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相匹配。要优化城乡文化发展财政资金投入,优化城乡资金分配,缩小城乡公共文化发展差距,促进城乡文化建设共同发展。

(四)整治不良风气,弘扬正能量

全面查找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的成因,坚持用历史的、全面的、系统的观念,既要考虑外来因素,又要考虑地域因素,既要考虑定性,又要考虑定量,查找其根本原因。四是着眼于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乡风文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为统揽,既要坚决祛除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又要有效矫正风俗习惯和村规民约,提出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群众基础广泛的对策措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突出开展文化领域专项整治。对于农村结婚习俗和殡葬文化进行大力改革,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将好的传统的习俗文化传承下去,结合新时代的特色发扬下去,对于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重男轻女、乃至冥婚阴婚等突出的民间陋习进项专项整治和教育辅导工作 [5]。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贴近农民办活动,加大富有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项目开发,持续提升乡村文化感染力;增加文化资源投入,引导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探索建立文化帮扶机制;丰富活动内容形式,注重运用新技术、新载体,融入现代文明要素,激活乡村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丰富宝藏,开发利用其市场价值,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化模式。

(五)推动乡村文化特色化发展

开展乡村民俗活动,再现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民俗活动来源于人类的日常生产和生活,能够满足群体生活的需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乡土特色 民信 专国 不断变化,因而可以不断创新民俗活动的内涵和形式,使之获得新的生命力量。通过开展民俗活动, 不仅能够唤醒村民的集体记忆,还能够让村民感受到乡村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乡村文化,进而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

推进“文化+”产业融合,打造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当前,“乡村文化+旅游”“乡村文化+农业”“乡村文化+制造业”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乡村文化产 业发展呈现新样态[6]。例如,“乡村文化+旅游”以乡村优美的自然景观、浓厚的人文历史、独特的民俗节日等内容为游客带来回归自然、享受淳朴、缅怀童真的情感体验,增强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乡村文化 农业”能够打造地方性农产品牌、农业休闲观光景点,从而延伸农业的经济价值;“乡村文化+制造业”能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优化乡村文化产品的包装设计和设计能力,增强乡村文化产品的美感和内涵。

结论

乡村文化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决定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自信。乡村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魂”。本文针对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困境,从党建引领乡村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补齐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短板、推动乡村文化特色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乡村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对策。各地要充分发扬实事求是精神,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找准文化建设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进行精准施策,有力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7):5-13

[2]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10-16)[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2022:30-31

[3] 蒋茜.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 J]. 行政管理改革,2023

[4] 张连刚,陈天庆.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22 :1-13

[5] 许佳彬,李翠霞 . 以特色康养文旅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逻辑建构、机遇挑战与路径探索 [J].世界农业,2024,(12):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