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审核评估背景下体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位一纯
北华大学体育学院
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强调 "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 ",对专业课程建设提 出更高要求。体育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课程改革既要符合通用评估标准,又需体现专业特性。当 前部分院校在应对评估时存在应付式准备材料、突击式完善数据等现象,反映出课程建设与评估要求之间存 在结构性矛盾。本文立足评估工作本质,探究体育课程改革的系统性路径。
一、审核评估指标体系与体育课程改革现存问题
(一)课程目标与评估指标的偏离现象
当前的评估指标要求课程目标要支撑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然而实践中存在课程目标定 位不准,有三个方面的现实矛盾:一是有的课程目标还在使用已经过时的传统模板,未能依据学生的个性化 需求而及时变动;二是指标体系中有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没能充分被体现到课程设计之 中;三是部分课程目标要求宽泛,不能对学生的要求做出详细的说明,对于达成的结果也没有相关测评体 系,导致在评价过程中评估难有精准的达成度证据[1]。
(二)教学过程性数据的缺失与评估证据链断裂
评价需要形成目标—标准—过程—结果的完整证据链,但是体育课程教学却存在 3 点不足:一是技能 类课程无法获得学生阶段性能力发展数据;二是理论课无过程考核的记录;三是缺少师生互动以及教学反馈 等方面的数据资料。由于数据缺失,导致评委会不能从材料中看到真实,从而陷入了为评估而补数据的僵 局。
(三)持续改进机制的表面化运作
评价突出“常态监测、持续改进”理念,但在实际应用中遇到三种情况:一是很多学校的整改措施都 是文件,在校本具体教学中没有着落;二是学校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作出有针对性的精准改进;三是改 进的效果评估滞后,无法形成闭环,部分学校把整改报告当成了评估工作结束以后的一个工作项目,并且, 学校不会因为上面的督导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二、体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设计
(一)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重构
课程体系重构要在评价指标下建构自上而下的目标传导链,然后剖析审核评估文件中关于“课程设 置”条款内容中涉及专业层面的量化标准,并将之细化为校本化的具体课程能力培养目标;例如“注重学生 实践能力培养”,细化为“熟悉跑步的正确姿势以及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运动分析、运动力学”课程 细化为“如何理解运动力量”“如何掌握动作与力量如何之间如何完美地相结合”。可以将其拆分成具有一 定的可观察、可记录的行为指标,即把能力要求变通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对于基础模块而言是培养学生共同 的专业基础性能力的内容,如运动解剖学基础、体育伦理;对于专项模块要对标不同的运动项目的特点来设 计,可以针对篮球运动专项设计战术执行模块,拓展模块要结合一些课程增开新兴课程,比如体育数据分 析、运动康复等跨学科领域的内容;每个模块也要设置前后连贯的学习目标,使得基础模块为专项模块输送 必要的专业知识,专项模块再为拓展模块输送必要的实际经验,从而实现由“知识积累—技能精进—创新应 用”的纵向递进的学习过程;每个学期都要对学生的学能测评数据进行分析,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保证课程目 标达成率较高。
(二)教学过程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转型不能只是简单地运用于技术工具,而是需要完成数字化流程化管理工作,从整个环节出发, 建立全流程覆盖的数据管理体系。课前以学习管理平台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生点击率、预习测试成绩,发 现学生薄弱的知识点,调整教学侧重点;在课中使用智能设备时,数据采集标准要明晰化,比如用心率带检 测有氧运动负荷,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数字化或者追求新技术;课后有完整的数据归档工作,把课堂录像、作 业批改记录、在线讨论信息分类归档,保证随时提取;运动技能类课表可以使用动作分析软件对学生技术动 作与标准模型做比对,提供改进清单;理论课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学生文章进行逻辑结构上的校验,提 供个人化修改建议;建立数据—决策关联机制,即当连续三周出现某班体测结果下降,则及时调整训练强度 或训练手段,利用相关培训方式或智能终端、辅助设备提供技术支持;对老教师以及技术基础较差的学生设置入门级的操作指南及线下辅助服务 [2]。
(三)多元化评价体系建设
可以打破只看重“考分”、“出勤”的单一评价体系,建立起更多维的观测体系:对知识掌握程度可 以在同一份测验试卷中编制不同层次的题目(比如考查基础知识、了解的程度的基本题和运用知识的提高题);对技能的应用维度需要制定统一的评分量表(比如对于体育课可以采用动作完成度、难度系数、艺术 表现力三个方面给体操打分),并对素质发展维度利用观察记录表跟踪学生团队协作、抗压能力等“软实 力”的发展情况;学生的自评部分可以用反思日志的方式鼓励他们自己理性的梳理收获,同伴互评建立标准 评分清单以避免主观化偏差,行业专家评价可以通过视频连线请进来用专业标杆衡量学生实操的能力;四方 评价按照一定比例折合出综合成绩:比如对教师评占 40% 、自我评价占 20% 、同伴评价占 15% 、专家评价占 25% ,但是这里的权重是由这个课所决定的,有的课需要教师评的多一些,有的课需要专家评的多一点。给 每一个课程打上几个评价标识,每一评价标识代表了这个评价里包含了多少个评价单元,在单元结束之后便 会对这个评价单元的内容做一个测评,并针对情况进行意见传达与建议的提出。
(四)教师发展支持系统
根据“需求诊断 - 精准培训 - 效果追踪”闭环机制,运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发现教师在 评估指标的理解与解释、教学数据分析、数字技术的应用等存在不足之处;根据问题开展专题工作坊,例如:解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中关于课程建设方面的具体要求;把不太清楚、不太明确和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工作内容转化为培训的内容。可以组织一些到办学水平评估、审核评估成效较 为显著的院校去学习、参观,让他们亲身感受这些学校是如何做课程档案的,教学数据怎么做的等等;鼓励 教师到体育行业企业中去实践,以增进教师对最新型的运动训练方法和体育产业发展形式的认识,并且让行 业的要求为教师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内容做出支撑,参加到一次马拉松赛事组织活动,就可以了解什么是体能 训练、什么是赛事管理。
结束语:
新一轮审核评估是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体育专业课程改革成效体现于理念更新、机制重构和实践 升级。未来可从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探索差异化的改革模式、从数字化转型背景出发进行教学评价创新等方 式持续促进体育专业课程建设与评估要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
[1] 张强 , 王欣艳 , 李正燕 , 等 . 审核评估视角下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应用 [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40(1):110-117.
[2] 郭礼喜 .”双减”背景下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教学探究 [J]. 广西教育 ,2024(6):118-120.
作者简介:位一纯(1971.2)辽宁省昌图县 女 汉族 副教授 硕士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一轮审核评估背景下体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GH2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