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育人价值实现路径研究
唐志强
贵州省平塘县平里河小学 558300
引言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立足学生核心素养,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地域文化的有效连接。校本课程作为落实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其开发与实施质量日益受到关注。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审美观与文化认知初步形成的关键期,优质的校本课程不仅丰富学习体验,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文化认同与实践能力。“桥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形态,融合建筑美学、民俗传统与工程智慧,蕴含连接、沟通、协作等深层寓意,具备较强的教育开发潜力。特别是在桥梁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浓厚的地区,围绕“桥文化”构建校本课程,不仅能实现本土资源的教育转化,也是学校构建特色、服务学生成长的有效路径。本文结合小学教育实际,探讨“桥文化”校本课程在内容建构、教学实施与育人成效等方面的实践路径,旨在为地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提供理论支持与操作框架。
1“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基础与目标定位
“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形态、功能与寓意早已超越交通工具的范畴,演化为凝聚人文精神与社会情感的文化符号。桥不仅联通空间,更联结情感、促进交流,象征着理解、信任与合作的价值理念。在小学阶段,将“桥文化”引入课程体系,能够以具体可感的事物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以故事性内容增强文化亲近感,以多维教学内容丰富育人载体,为核心素养的达成提供文化支撑和实践平台。其核心目标不仅在于知识传授,而在于文化传承、人格塑造与能力提升三者的协调发展。
基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桥文化课程开发应聚焦于促进学生审美感知能力、文化理解力与协作实践力的同步成长。从认知层面看,“桥”的结构美、功能性与象征意义可引导学生形成空间感与结构意识;从情感层面看,“桥”的历史故事与民俗背景可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从实践层面看,通过模型搭建、情境创设等活动设计,可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因此,桥文化课程的建设,不应仅是内容堆砌,而应在整体设计中体现系统性、逻辑性与生成性,注重课程内容与教育目标的高度契合,确保课程开发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
2 课程内容结构的构建逻辑与实施机制优化路径
“桥文化”课程开发需基于系统内容结构,围绕“桥的形制美感”“桥的历史文化”“桥的社会功能”“桥的精神寓意”四个板块展开,实现知识性与教育性的融合。形制部分引导学生了解桥梁结构的演变,培养科学探究意识;文化部分讲述桥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民俗传说,增强文化理解;功能部分强调桥在交通、经济、交往中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系统与人类创造力;寓意部分通过艺术表达与哲理思考,引导学生理解桥所象征的团结、包容、互信等价值,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在实施机制上,课程推进应体现阶段性和层次性,结合学段特点分解目标,避免流于形式。课程应融入日常教学,联动语文、美术、科学等学科,实现内容的自然渗透与知识联结。教学组织应突出活动化、项目化设计,通过研究学习、小组协作、作品展示等形式,提升参与度和课程真实感。评估机制应从单一知识考核转向过程性与表现性评价结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变化、能力成长与情感建构,确保课程“教有所评、学有所成”。
3 教师支持系统与课程资源建设的协同推进策略
“桥文化”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教师支持系统的建设与课程资源的持续优化。目前教师队伍在地域文化认知与课程整合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学校在课程推广初期应明确课程指导团队与资源开发机制,推进教师专业成长与课程建设同步开展。一方面,通过教研活动、专题培训和校外专家引入,提升教师文化理解力与设计能力;另一方面,明确教师角色不仅是教学组织者,更应成为学习引导者、活动策划者与文化传播者。
在资源建设方面,应统筹校内外资源,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支持体系。校内可依托图书馆、文化墙、展板等空间,营造“桥文化”氛围;校外可与博物馆、文保单位、工程企业等建立合作,获取图文资料、参访机会与专家指导,增强课程的真实性与现场感。同时,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资源开发,如撰写故事、拍摄纪录片、设计创意作品,使开发过程也成为育人过程,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课程的开放性。制度层面上,学校应设立推进周、成果展示与教师奖励机制,为课程稳定运行与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 桥文化课程的育人效能与学生发展价值体现
“桥文化”课程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其育人效能体现为文化认同建构、审美素养提升与综合素质发展的协同促进。首先,通过对桥文化的深入了解与实践体验,学生能够在认知层面建立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感知与情感依附,增强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文化传承的初步建构。其次,桥梁作为融合艺术与工程的产物,其形制之美、构造之妙具有极强的审美教育价值,能够在课程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与艺术感受能力,提升其审美素养与创新意识。
更为重要的是,该课程还具有综合素质培养的功能。在“桥文化”主题下,学生需要开展调研、观察、记录、表达等多种活动,涉及语言表达、数据整理、图文转化、团队协作等多项技能,对其信息处理能力、合作精神与问题解决能力提出了真实挑战,有助于促进其关键能力的发展。此外,“桥文化”课程通过对“连接”“沟通”“支持”等精神内涵的提炼,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人格特质,实现价值观教育与社会性发展的融合。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育人效果累积,课程最终将形成学校特色育人的系统路径,推动学生在认知、情感与行为上的协调成长。
5 结论
“桥文化”作为一种极具地域特色与人文厚度的文化形态,为小学阶段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素材与教育可能。本文从价值基础、内容构建、机制优化、教师支持与育人效果等方面,对“桥文化”课程的开发路径进行了系统探讨,认为其不仅能够丰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更有助于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文化认同建构。未来,在课程持续实施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能力与教师专业成长保障,探索课程与区域文化、社会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桥文化”课程向常态化、体系化方向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阶梯、学校特色的品牌支点与基础教育中国化、本土化的重要实践载体。
参考文献
[1] 陈丽君 . 红色文化校本课程与小学语文结合的策略探讨 [J]. 读与写 ,2021,18(17):74.
[2] 魏小莉 . 发掘地方教育资源传承优秀乡土文化——构建 " 桥东历史文化 " 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与思考[J]. 小学时代(奥妙),2019(5):76-77.
[3] 詹慧娟 . 立足校本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 [J]. 小学教学参 考 ,2020(33):11-12. DOI:10.3969/j.issn.1007-9068.2020.3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