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进中小学课程的路径研究

作者

李微

河北北方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及 2024 年 10 月安徽考察时,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族永续发展根本大计,教育是国之大计。开展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融入育人全过程,为生态建设提供支撑,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一、生态文明教育进中小学课程的时代价值

各级各类学校是生态文明教育主阵地 [1],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核心环节和基础教育重要组成。将其融入中小学课程,有利于贯彻教育方针、提升学生素养、培养新时代人才。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生态文明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是贯彻方针、落实任务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是对党的思想的把握和践行。

其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责任感。中小学生是塑造习惯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通过教育,学生能认识环境重要性及破坏后果,内化为责任感,成为参与生态建设的动力。其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具综合性,跨越学科界限,学生学习知识、参与实践,能培养多种能力,打破学科壁垒,激发创新和实践能力。[3] 其三,推动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含理念和内容现代化,将其纳入课程,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培养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教育体系革新。

(二)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将其纳入课程,是提升素养、促进建设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素养是衡量个体综合素质的标准,融入课程利于普及知识技能、培养情感价值观,推动建设。

其一,普及生态知识和环保技能。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了解生态概念、系统规律等,掌握节能减排等技能,为环保行为提供支持,奠定参与建设的基础。其二,培养生态文明情感和价值观。学生通过观察自然、参与活动,感受自然美好,增强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形成正确三观。其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学生是未来主人翁和生力军,通过教育,能了解建设的紧迫性,积极参与实践,带动他人,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三)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培养此类人才是教育目标之一,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利于学生适应未来发展。

其一,拓宽国际视野。全球化下,生态问题是全球挑战,教育让学生了解问题严峻性,认识各国共同责任,为参与全球治理奠定基础。其二,培养责任担当精神。学生了解环境破坏后果,参与实践,能认识环保重要性,感受其艰辛,培养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其三,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跨学科学习方式能培养相关能力,这也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素质。

二、生态文明教育进中小学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为确保有效实施,需遵循科学、系统、具前瞻性的原则,包括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分类教育原则。

(一)全民教育原则

强调普及性和全民参与性。生态建设需全社会努力,因此要确保每位学生接受系统教育。

一是将其设为必修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渗透到学生日常,形成全员参与格局。二是教育内容涵盖多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内涵,培养相关素养,使其成为建设推动者。三是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引导家庭和社会参与,形成协同育人氛围。

(二)终身教育原则

强调持续性和长期性。生态问题复杂长期,需持续关注,教育要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和实践习惯。

一是贯穿学生学习生涯,形成连贯体系,逐步深化理解。二是延伸到家庭和社会生活,通过多种途径让生态理念成为日常,形成稳定效果。三是注重实践性,鼓励学生应用知识,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分类教育原则

强调针对性和差异性。不同学生需求特点不同,需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一是针对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内容,小学培养意识习惯,初中加深理解,高中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二是结合学生文化背景,引入多元元素,开展交流,增强文化自信和包容性。

三是根据地域特点设置内容,让学生了解本地环境,增强责任感

三、生态文明教育进中小学课程的主要路径

从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校园环境建设及家校合作方面,探讨主要途径。

(一)课程设置: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阵地

课程设置是首要途径,结合生态理念与课程内容,能提升学生素养,增强责任感。

首先,融入现有学科,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可融入科学、社会、语文、艺术等学科。科学课讲解知识并开展活动;社会课分析案例;语文课选取生态文学作品并组织创作;艺术课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对自然的感受。其次,开发校本课程,凸显地方特色。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发特色课程,邀请专家等参与,与当地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再次,跨学科整合,促进全面发展,利用其整合性,打破学科壁垒。如数学课融入环保理念,历史课分析生态事件,教师设计跨学科教学活动。最后,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在线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创新教学,提高效果,教师可根据需求选择合适工具。

(二)师资培养:提升教师生态文明素养教师是重要力量,其素养和理念影响教育效果,加强培养是关键。

第一,系统化培训,构建知识体系。学校定期组织培训,内容涵盖多领域知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利用在线平台形成线上线下学习模式。第二,实践锻炼,增强实效性。组织教师参与环保志愿服务,带领学生校外实践,与环保组织等合作,提升教师专业和实践能力。

第三,激励与保障,建立长效机制。设立专项基金,建立考核机制,设立荣誉制度,加强管理服务,确保师资队伍稳定发展。

(三)校园环境建设:营造生态文明氛围

校园环境是重要载体,改善环境、营造氛围,能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理念。第一,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建立相关设施,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态,增强其实践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节约意识,建设相关系统,组织实践活动,提高环保意识。第三,开展生态文化活动,营造氛围,让学生深入了解建设意义,激发学习热情。

(四)家校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家庭和学校是重要场所,合作构建机制能形成合力,推动教育开展。

第一,加强家校沟通。家长的家校合作意识和能力是家校合育的主要障碍。[3]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等,利用网络平台传递信息,鼓励家长参与,形成教育合力。第二,建立家庭与学校联动机制。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家长反馈学生表现,共同开发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形式内容。第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环保组织、科普基地合作,开展活动,邀请专家指导,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直观体验。

参考文献:

[1] 常晓薇 , 孙峰 , 孙莹 . 国外环境教育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启示[J]. 教育评论 ,2015,(05):165-167.

[2] 岳伟 , 马祥 . 初中地理课程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分析及实施策略———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例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42(23):40-44.

[3] 洪明 . 家校合育的基本现状及改进研究———基于 9 省市 4000 份问卷的调查分析 [J]. 教育科学研究 ,2015,(09):30-35+41.

作者简介:李微( 1998- ),女,汉族,河北沧州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