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以新质生产力加快促进绿色发展

作者

李月书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成都 610225

一、引言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我国在 2020 年明确提出了要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与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对我国相关行业的绿色低碳化转型提出了要求。但目前,随着传统物质资本投资和传统人口红利优势的减弱,我国仍存在着传统产业转型阻力大、绿色技术创新与转化存在瓶颈、能源结构转型滞后等难题,如何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高效能、低能耗、低污染的生产力形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对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二、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的内涵及关系

新质生产力以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内生动力和推动经济发展为根本目的 [1]。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丰富,需要从“新”和“质”两个方面来把握,“新”代表着关键性颠覆性新技术要实现重大突破,要形成以科技创新为重要特点的新经济形态,“质”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科技创新驱动,将关键性颠覆性技术运用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实现其组合优化跃升 [2]。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进行分析,新质生产力具有结果、要素、要素组合、产业形态、保障等维度的内涵,是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时期符合人们发展型、享受型需求,强调数据等要素质量和组合技术含量,提高绿色创新效率,积极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注重稳定性和灵活性兼顾的生产力 [3]。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本质特征,强调构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绿色发展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下,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4]。同时,绿色发展强调向更加可持续化的绿色技术发展路径转变。绿色发展具有减轻环境压力、增强经济效益和增加社会福祉的功能,是一种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以低碳循环为特征的发展模式,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的驱动性作用,本身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其可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动力引擎,而发展方式的绿色化则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明确了勿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红线”,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两者共同构成了高质量发展的“双轮驱动”。同时,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在本质、内涵和实践路径上高度契合,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扩展与深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协同融合的时代化表达。此外,“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是大多数研究的出发点。新质生产力以现代绿色技术的融合协作、生产力结构要素的创新联动为基础,在绿色生产关系培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及国际交往合作的拓展中,推动了绿色技术的创新发展,为人们绿色消费方式的转变、主体绿色生活空间的拓展以及高品质生活的实现等提供了新动能,从而为人们构建绿色生活方式 [5]。

三、以新质生产力加快促进绿色发展的路径

(一)加快绿色科技创新

加快绿色科技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要强化绿色技术攻关,聚焦新能源、节能环保、绿色装备等关键领域,设立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突破高效光伏材料、氢能储运、智能电网等核心技术。​积极创建绿色创新生态体系,建立“基础研究- 技术开发- 产业应用”全链条支持体系,通过税收优惠、绿色信贷等政策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建设一批零碳产业园和绿色技术中试基地,加速技术商业化。要加快推动数字赋能绿色转型,利用人工智能优化能源系统调度,依托工业互联网实现生产工艺低碳化改造,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碳足迹管理系统。进一步深化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绿色技术标准制定,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推动我国绿色装备和服务“走出去”。

(二)建立绿色能源体系

建立新型绿色能源体系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支撑。首先,要加快优化能源结构,大幅提升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占比,重点发展分布式能源和智能微电网,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系统建设。​要加快突破储能技术瓶颈,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重点攻关固态电池、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同时规模化建设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大容量储能设施,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其次,还要推动能源数字化转型,运用数字孪生、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能源系统的智能调度和精准匹配,建立覆盖发电、输配、用电全环节的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积极引导产业绿色转型。最后,还要加强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绿电交易和碳市场衔接机制,探索建立绿色能源消费认证体系,通过阶梯电价、碳税等市场化手段形成价格信号,引导企业主动采用清洁能源。

(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绿色发展的核心路径。要聚焦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在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实施生产工艺革新,建立全流程碳排放监测体系,同时还要加快培育壮大绿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生物基材料等绿色制造业,打造一批零碳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运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生产流程,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健全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实施差异化电价、环保税等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构建“技术创新 - 产业升级- 制度保障”三位一体的转型路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技术创新领域,推动产业体系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注入绿色发展动能。

参考文献:

[1]魏崇辉 .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 [J]. 理论与改革 ,2023,(06):25-38.

[2]周文 , 许凌云 . 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 [J]. 改革 ,2023,(10):1-13.

[3]高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J]. 政治经济学评论 , 2023, 14(6): 127-145.

[4]王玲玲, 张艳国.“绿色发展”内涵探微 [J]. 社会主义研究, 2012,(05): 143-146.

[5]齐承水.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J]. 经济学家,2024 (7): 15-23.

作者简介:李月书(1999.03-);女;汉族;四川巴中人;;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