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德育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魏丽英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新世纪学校

摘要:在小学教育体系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本文立足德育视角,深入剖析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揭示其面临的挑战,阐述德育融入该课程的重要意义与理论依据,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活动拓展、家校社协同育人以及教学评价完善等多维度详细探讨教学策略,并结合具体教学实例展示实施成效,旨在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指南,助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法治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与法治观念启蒙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遵法守法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从德育视角出发,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使课程真正入脑入心,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与挑战

(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部分教材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一定差距,一些道德规范、法律条文的呈现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欠佳。例如,在讲解一些复杂的法律程序时,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只能死记硬背。

(二)教学方法单一乏味

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灌输式教学盛行,缺乏互动性与启发性。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聆听,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情感共鸣,不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如在讲述传统美德故事时,单纯的故事复述难以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道德力量。

(三)实践活动缺乏深度

虽然课程强调实践,但实际教学中,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多为简单的参观、手抄报制作等,未能深入挖掘活动背后的德育价值,学生参与度不高,无法真正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

(四)家校社协同不足

道德与法治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发力。然而,现实中三方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上缺乏有效沟通与整合,存在教育脱节现象,削弱了德育效果。

三、德育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与理论依据

(一)重要意义

通过德育渗透,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情绪管理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为其塑造健全人格,奠定人生发展基础。

让学生从小接触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中的重要作用,培养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培养有道德、有法治观念的新一代公民,有助于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二)理论依据

皮亚杰、科尔伯格等的品德发展理论强调儿童品德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有阶段的过程,教学应依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与道德判断能力,因材施教,促进其品德提升。

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主探究、建构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内化。

四、德育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深入挖掘学生身边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素材,将校园生活、家庭琐事、社区见闻等融入教学。如在讲解 “爱护公共财物” 时,以校园里的桌椅、图书损坏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爱护身边的公共物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道德规范就在身边。

结合当下时事热点,如环保行动、英雄事迹等,引发学生关注与思考。在学习 “责任与担当” 时,引入消防员、医护人员在抗疫、救灾中的英勇表现,让学生探讨他们肩负的责任,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在学习 “遵守交通规则” 时,组织学生模拟十字路口的交通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交警、行人、驾驶员,在实践中体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增强法治意识。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如在讲解 “友谊的真谛” 时,提问 “当朋友犯错时,你是选择包庇还是帮助改正?为什么?” 促使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深化对友谊的理解,培养正确的交友观念。

(三)拓展实践活动,强化知行合一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保、关爱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等美德,提升社会交往能力,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

开展如 “校园文明现状调研”“小学生零花钱使用情况调查” 等主题调研,学生通过收集数据、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增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与分析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家校社协同,形成教育合力

教师定期与家长沟通,反馈学生在校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情况,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如开展亲子阅读道德故事、家庭法治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

学校与社区、司法机关等合作,邀请专业人士进校园举办讲座、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法治教育基地、博物馆等,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德育资源。

(五)完善教学评价,关注德育成效

构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学生自评在学习过程中的道德成长、行为改变;互评同学的表现;家长评价学生在家的品德表现;教师综合各方评价,全面了解学生德育状况。

从知识掌握、道德情感、行为习惯、法治意识等多维度评价。关注学生课堂上的价值判断、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与表现、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践行,以评价促进学生德育发展。

五、结语

德育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教师需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德育目标,从教学内容、方法、实践、协同育人到评价体系等各环节精心谋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明灯,照亮他们前行的方向,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