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周洋
通辽市科尔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028000
一、引言
档案管理在信息时代重要性日增,随数字化转型深入,其从纸质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行业人才需求显著变化。但传统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课程侧重理论、新兴技术融入不及时,实践环节不足、学生实操少,技术应用教学滞后等局限,致人才难满足行业多元化、信息化发展需求。数字化转型带来管理对象、手段和理念全面变革,行业需懂理论、掌握信息技术且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故创新培养模式具紧迫性。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模式,探索适应时代的创新路径,为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当前档案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体系滞后
当前档案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占比过高,过于注重传统档案管理理论的讲授,如档案的整理、分类、编目等基础理论知识。而对于新兴技术,如大数据在档案分析中的应用、区块链技术在档案存储和管理中的安全性保障等内容,缺乏系统的课程设置。这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面对档案管理工作中大量的数据处理和新技术应用场景时,难以迅速适应。例如,在一些档案数字化项目中,需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以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服务,但由于课程体系中缺乏相关内容,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
(二)实践环节薄弱
校企合作在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流于形式,许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仅停留在签订合作协议的层面,缺乏实质性的合作项目和深入的交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是在企业进行简单的参观和观摩,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学生的实操能力不足。例如,一些学校虽然与档案馆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学生在档案馆实习期间,主要从事的是一些简单的档案整理工作,无法参与到档案管理的核心业务,如档案数字化加工、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等,这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师资结构单一
目前,档案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大多具有单一的档案学专业背景,缺乏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如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知识。同时,许多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对档案管理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实际需求了解不够深入。这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无法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档案信息系统课程时,由于教师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只能按照教材进行理论讲解,无法让学生了解到实际的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探索
(一)课程体系重构
为了适应档案管理行业的发展需求,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首先,增设数字档案管理、信息安全等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数字化档案的管理方法和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数字档案管理课程可以涵盖数字档案的采集、存储、管理、利用等各个环节,使学生掌握数字档案管理的核心技术和方法;信息安全课程可以包括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档案信息的安全防护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等内容,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其次,强化跨学科融合,将档案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管理学等学科进行有机融合。例如,可以开设档案大数据分析、档案区块链技术应用等跨学科课程,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构,使学生具备更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适应能力。
(二)校企协同育人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路径。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在实训基地中,学生可以参与企业的档案管理项目,如档案数字化项目、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等,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引入 “双导师制” 与项目制教学,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学校教师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企业导师则结合行业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和项目案例分析。项目制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校可以与档案馆合作,开展档案数字化项目,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参与档案的扫描、分类、著录等工作,在实践中掌握档案数字化的技术和方法。
(三)技术赋能教学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优化实践教学场景,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实践教学体验。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模拟档案管理的各种实际场景,如档案库房的管理、档案的抢救和修复、档案信息系统的操作等,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例如,在档案库房管理的实践教学中,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模拟档案库房的温湿度控制、防火防盗等安全管理措施,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学习和掌握档案库房的管理方法。同时,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实践表现进行分析,为教学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实践案例与成效
以某高校档案管理专业改革为例,该高校在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课程改革方面,增设了数字档案管理、档案大数据分析、档案区块链技术应用等课程,并对传统的档案管理理论课程进行了优化和整合。通过课程改革,学生的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在相关的技能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例如,在全国大学生档案管理创新大赛中,该校学生的获奖数量和获奖等级较改革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校企合作方面,该校与多家档案馆和档案管理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建了实训基地。引入 “双导师制” 与项目制教学,学生参与档案数字化项目的参与率达到了 80% 以上。通过参与项目,学生的实操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在毕业实习中,学生的表现得到了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在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方面,通过对改革前后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改革后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率较改革前提高了 15 个百分点,就业单位的层次也有所提升,许多毕业生进入了大型企业、政府机关和专业的档案管理机构工作。
五、结论与展望
研究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可总结出核心经验:重构课程体系是基础,需紧跟行业需求引入新兴技术与跨学科知识;校企协同育人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技术赋能教学可为实践教学提供新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未来,需探索动态调整机制,依据行业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竞争力。不断创新完善培养模式,才能为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元首 .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J]. 梧州学院学报 ,2024,34(05):111-118.
[2] 吴佩霖 . 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挑战与对策 [J]. 档案天地 ,2024,(01):24-28.
[3] 郭兰芳 . 新质生产力理念下高职院校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23(02):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