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证护理的胸部肿瘤放疗患者心理干预模式构建与应用
张荣艳
山西省肿瘤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山西太原 030013
引言
胸部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时,常常面临身体症状和心理负担的双重挑战。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频发,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循证护理逐渐成为一种解决护理难题的新兴方法,强调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在这种背景下,探索适合胸部肿瘤放疗患者的心理干预模式,成为提升患者治疗体验的关键所在。通过综合分析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构建并验证一种基于循证护理理念的心理干预模式,以期为该领域的护理实践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一、胸部肿瘤放疗患者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分析
胸部肿瘤放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常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在放疗这一治疗阶段,由于放疗带来的身体反应及治疗的不确定性,患者的心理健康面临较大压力。焦虑、抑郁、恐惧和失眠等负面情绪是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这些情绪问题不仅来源于患者对疾病本身的担忧,还与放疗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密切相关。放疗导致的身体虚弱、皮肤损伤、体重变化等明显的生理反应,加剧了患者对病情进展的恐惧,导致患者对治疗过程产生恐慌情绪。放疗过程的周期性和持续性也使得患者处于长时间的心理压力状态中,这些压力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可能会加重患者的情绪负担,影响治疗效果。
除了焦虑和抑郁,患者在放疗过程中还常常经历对未来生活质量的极大担忧。胸部肿瘤患者尤其容易产生对疾病复发的恐惧,这种心理负担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放疗带来的副作用不仅是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在患者的心理上留下阴影,很多患者担心放疗后的身体状况无法恢复,进而产生自卑和无助感。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可能使患者出现消极的应对行为,例如避免社交、减少活动等,从而影响其整体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研究发现,长期未能处理的心理问题,会增加患者情绪的波动性,并且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障碍,进而影响患者的免疫系统,降低治疗的效果。
放疗患者的心理问题对治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限于情绪的波动,还会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部分患者由于过度担忧疾病,出现认知功能减退,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也影响了其对治疗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社会功能的受限使患者的社交圈缩小,逐渐疏远了亲朋好友,造成社会支持系统的崩塌,这种情况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因此,解决胸部肿瘤放疗患者的心理问题,不仅是改善其心理状态的需求,更是提升治疗效果、促进身体恢复的重要手段。
二、基于循证护理的心理干预模式设计与实施策略
基于循证护理的心理干预模式,注重通过科学的临床证据指导护理实践,旨在针对胸部肿瘤放疗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干预方案。该模式的设计需要通过收集患者的心理评估数据,包括焦虑、抑郁、应激反应等心理状况的评估,为干预提供数据支持。这些数据不仅可以帮助识别患者的主要心理困扰,还能够为护理人员制定更为精准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通过整合已有的循证研究成果,设计出一套具体的心理干预流程,并依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调整干预的内容与方式。针对焦虑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与放松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而对于存在情绪低落的患者,则引入情绪调节与社交支持的策略,以缓解其负面情绪反应。
该心理干预模式的实施策略包括了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与干预效果的实时评估。护理人员应当接受循证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了解不同心理干预方法的适应性及其效果,确保干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护理人员还需根据患者的反馈进行实时调整,做到干预方案的灵活性与针对性。放疗期间的心理干预不应局限于单一的时间段,而是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从治疗前的心理准备,到治疗中的情绪支持,再到治疗后的心理疏导,形成一个连续的干预体系。为了增强干预的效果,还应考虑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鼓励家属参与到干预过程中,提供情感支持与陪伴,从而构建起一个全面的心理支持网络。
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通过定期的心理评估,跟踪干预的效果。具体来说,干预后应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观察其情绪波动、焦虑水平、社交活动等方面的变化。如果干预效果不理想,应适时调整干预策略,增加或减少某些干预措施的力度,以便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护理人员应与医生、心理咨询师等其他专业人员密切配合,确保患者得到多方面的支持。通过持续的干预和评估,逐步提高患者的心理韧性,减轻其负面情绪反应,从而达到改善其整体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目标。
三、基于循证护理的心理干预模式对患者心理健康的效果评估
基于循证护理的心理干预模式对胸部肿瘤放疗患者心理健康的效果评估,主要通过定量和定性的评估手段进行,着眼于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生活质量以及治疗依从性的改善。通过使用心理评估工具,如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LQ-C30)等,能够客观地测量患者在接受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循证护理模式的干预下,大部分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有显著下降,而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得到了有效改善,治疗过程中对疾病的恐惧和消极情绪得到了有效控制,从而促进了整体治疗效果的提升。
除了情绪状态的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得到了显著的增强。循证护理模式不仅关注患者的心理干预,还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患者的积极配合与心理支持。患者在心理干预的帮助下,能够更好地理解治疗过程,缓解因治疗副作用带来的焦虑感,提高了对治疗方案的信任度和依从性。具体表现在患者对放疗治疗的认同感和耐受度上,心理干预通过减少患者对治疗的恐惧,改善了他们的治疗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患者不仅对治疗方案保持积极态度,还能主动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反馈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改善治疗的效果。
心理干预模式的长期效果也是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短期内心理健康的明显改善,干预模式的持续效果也值得关注。通过长期跟踪随访,发现接受循证护理干预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心理健康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较少出现放疗结束后的心理反弹现象。心理健康的稳定性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建立的自信和应对机制密切相关。经过系统的心理干预,患者逐渐培养起应对放疗期间各种压力的能力,心理抗压能力得到了有效增强,这种长期的心理适应机制使得患者在治疗结束后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其他挑战,展现出更强的生活韧性和情绪稳定性。
结语:
循证护理的心理干预模式在胸部肿瘤放疗患者中的应用,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提升了治疗效果。该模式不仅依赖科学的循证基础,也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提供了精准的干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患者的家庭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的研究应继续优化干预措施,提高干预效果,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敏 , 张悦 . 放疗患者心理干预策略及其效果 [J]. 中华肿瘤护理杂志 ,2020, 27(4): 238-241.
[2] 李晓明 , 王琳 . 循证护理在肿瘤患者心理干预中的应用 [J]. 护理学报 ,2019, 26(7): 52-56.
[3] 刘芳, 高艳. 基于循证护理的放疗患者心理干预模式探讨[J]. 临床护理,2021, 35(12): 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