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
贺艳雯
延川县北关小学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通过分析小学体育教学对于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从课堂常规习惯、运动技能学习习惯、健康生活习惯以及品德与合作习惯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并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加以阐述,最后强调了教师在学生习惯养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期为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助力小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全面发展并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深远意义。体育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体育课堂的动态环境中,学生有机会在运动技能学习、团队协作、规则遵守等多方面得到锻炼与培养,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一)塑造健康体魄与生活习惯
小学体育课程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如跑步、跳绳、球类运动等,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帮助他们建立规律的运动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同时也为其一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例如,学生在参与每日的课间操和定期的体育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定时运动的生物钟,这种习惯在他们成年后也更易于坚持,从而减少因缺乏运动而导致的健康问题。
(二)培养自律与规则意识
体育教学中充满了各种规则和纪律要求,无论是体育比赛的规则,还是课堂常规的纪律。在体育课堂上,学生需要按时集合、听从指挥、遵守比赛规则等。例如,在一场足球比赛中,学生必须遵守越位、犯规等规则,否则将受到裁判的判罚。通过长期在这种规则约束下的体育学习与活动,学生能够逐渐养成自律意识,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这种自律和规则意识将迁移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他们成为遵守社会规范和学校纪律的好公民、好学生。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策略
(一)强化课堂常规习惯培养
1. 严格考勤与准时集合
教师应在每堂体育课开始时进行严格的考勤,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迟到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准时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设定固定的集合地点和时间,如在操场的特定位置,上课铃响后几分钟内集合完毕,并结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机制,如全勤的学生给予表扬或小奖品,经常迟到的学生则需要额外进行一些体能训练,逐渐培养学生准时集合的习惯。
2. 规范着装与器材整理
要求学生穿着适合运动的服装和运动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运动表现,还能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教师在每堂课开始前检查学生的着装情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纠正和教育。在器材使用方面,教师要详细讲解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一起整理器材,将器材放回指定位置,培养学生爱护器材、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例如,在一节羽毛球课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将羽毛球拍擦拭干净,羽毛球收集整理好后放入器材柜,使学生养成自觉整理器材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物品管理能力。
(二)注重运动技能学习习惯养成
1. 引导积极预习与复习
在教授新的运动技能之前,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预习任务,如让学生通过观看体育视频或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即将学习的运动项目的基本动作和规则。例如,在教授前滚翻之前,让学生在家观看前滚翻的动画演示视频,了解动作要领。在课堂教学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复习练习,可以安排一些家庭体育作业,如让学生练习跳绳一定的次数或进行简单的体能训练,并要求家长监督签字。通过预习与复习,加深学生对运动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2. 培养正确的动作示范与模仿习惯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自身的动作示范准确性和规范性,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标准、优美,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例如,在教授广播体操时,教师要以规范的动作、饱满的精神状态进行示范,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个动作的细节。同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示范,并进行模仿练习,在学生模仿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强调正确动作的要点,使学生逐渐养成观察、模仿、纠正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三)促进健康生活习惯的形成
1. 渗透健康知识教育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渗透健康知识教育,如讲解运动与营养的关系、合理的作息时间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等。例如,在进行长跑教学时,向学生介绍跑步前后的饮食注意事项,如跑步前不宜吃过多油腻食物,跑步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和适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通过这些健康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持健康的身体,从而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的健康生活习惯。
2. 鼓励日常体育锻炼
除了课堂体育教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日常体育锻炼。可以组织一些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或兴趣小组,如足球俱乐部、跳绳兴趣小组等,吸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同时,与家长合作,制定家庭体育锻炼计划,如每周安排一定时间的亲子运动,如周末一起去公园散步、骑自行车等,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培养他们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身体健康水平的持续提高。
四、教师在学生习惯养成中的关键作用
(一)教育者与引导者
教师是学生体育学习和习惯养成的主要教育者和引导者。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各种良好习惯。例如,在教授新的体育技能时,教师要能够将复杂的动作分解成简单易学的步骤,耐心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毅力。
(二)榜样示范者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形象和行为习惯,如准时上课、规范着装、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尊重学生等。教师的这些榜样行为能够激发学生的模仿欲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类似的良好习惯。例如,教师如果每次上课都提前到达操场做好准备工作,学生也会逐渐养成提前到达上课地点的习惯。
六、结论
小学体育教学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强化课堂常规习惯、注重运动技能学习习惯、促进健康生活习惯以及加强品德与合作习惯等多方面的培养策略,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在教师的有效教育、引导、榜样示范和评价激励下,能够帮助小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习惯。这些良好习惯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体育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和发展,更将对他们的整个人生轨迹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为其未来成为具有健康体魄、良好品德、优秀团队合作精神和自律能力的社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致力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与塑造,为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2]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3] 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