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域下同伴关系构建策略
施燕燕
平潭岚城新区中心幼儿园 350400
摘要:幼小衔接阶段作为儿童成长关键时期,同伴关系构建对学生综合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幼小衔接视角出发,分析当前同伴关系发展特点,探讨情境创设促进交往融合策略,探究互动强化提升协作实践能力方法。通过理解现状、创设情境与强化互动三方面系统施策,能有效促进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建立积极健康同伴关系,为儿童社会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科学发展。
关键词:幼小衔接;同伴关系;构建策略
引言: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向小学教育转变过程中重要环节,儿童面临学习环境、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等多方面转变与挑战。同伴关系作为儿童社会化进程中关键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学习适应、社会能力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当前幼小衔接工作中,同伴关系构建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采取针对性措施。本文立足幼小衔接视域,分析同伴关系现状特点,提出情境创设与互动强化两大策略,旨在为促进幼小衔接阶段同伴关系构建提供参考。
一、理解现状,探究幼小衔接中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幼小衔接阶段同伴关系呈现独特发展特征,其一关系建立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幼儿园阶段儿童交友主要基于兴趣爱好、活动参与等即时因素,进入小学后开始关注同伴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共同兴趣等长期稳定因素,交友标准逐渐理性化。学前教育阶段交往圈通常较为随意流动,小学阶段则形成相对固定群体,关系稳定性增强。其二交往内容呈现深化趋势,从单纯游戏互动扩展至学习合作、情感分享、问题解决等多元领域。幼儿园阶段交往主要围绕游戏、玩具等具体事物,小学阶段则涉及学习任务完成、规则遵守、情感表达等复杂内容。交往形式也由简单物理接触、并行活动转向语言交流、合作活动等高级形式。
另外互动规则日趋复杂化,幼儿园阶段规则较为简单明确,多由成人制定监督,小学阶段则要求理解遵守更复杂规则,包括课堂纪律、学习常规、人际礼仪等要求,且开始自主协商建立群体规范。幼小衔接期间儿童同伴关系还表现出自我中心向合作意识转变趋势,从关注个人需求满足转向考虑团队协作、互惠互利。冲突解决方式也呈现明显变化,从依赖成人调解转向尝试自主协商解决问题,反映出社会认知能力提升。幼小衔接阶段同伴关系构建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儿童因环境变化、角色转变等因素出现适应困难,表现为交往退缩、过度依赖、攻击行为等问题。有些儿童缺乏必要社交技能,难以建立良好关系;部分儿童受原有交往模式影响,不适应新环境要求;还有些儿童因学习压力增加而减少社交活动投入。家庭教育方式、学校衔接机制、教师指导策略等外部因素也对儿童同伴关系构建产生重要影响。
二、创设情境,促进幼小衔接阶段同伴交往的有效融合
创设适宜情境是促进幼小衔接阶段同伴交往融合重要策略,其一开展主题融合活动,设计小学生活体验日幼小共研课程成长故事分享会等活动,邀请小学生与幼儿园大班幼儿共同参与,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帮助儿童了解小学生活,建立初步同伴关系。组织幼小手拉手结对活动,安排小学低年级学生担任小老师角色,引导幼儿园大班幼儿熟悉校园环境、学习基本规则,在互动中建立情感连接。其二构建游戏化学习空间,将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融入游戏元素,设计小组合作游戏、学习闯关活动等形式,引导儿童在轻松氛围中学习交往,逐步适应学习方式转变。创设趣味合作角,提供丰富材料与任务卡片,鼓励儿童自主组合完成合作任务,在过程中学习倾听表达、协商妥协等交往技能。
其三打造问题解决情境,设计含有冲突元素情境,如资源有限、意见分歧等场景,引导儿童通过讨论协商方式解决问题,提升冲突处理能力。利用绘本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小小辩论会冲突调解站等活动,让儿童在模拟情境中学习理解他人立场、表达个人想法、寻求共识方法。另外营造情感分享平台,设立心情分享墙友谊邮局秘密花园等载体,为儿童提供表达情感、分享经历渠道,促进情感交流深化。定期举办成长故事会开心果分享会等活动,鼓励儿童讲述入学经历、困惑烦恼、快乐时刻,增进相互理解。教师构建多元评价机制,设立小小助人星合作小能手友谊天使等积极评价项目,关注儿童交往进步,强化积极行为。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观察、同伴评价、自我反思等,全面了解儿童交往状况,提供针对性指导。
三、强化互动,提升幼小衔接期间同伴协作的实践能力
强化互动是提升幼小衔接期间同伴协作实践能力关键路径,其一实施阶梯式互动引导,设计由浅入深互动方案,从简单并行活动过渡到复杂协作任务。低阶段以同向互动为主,如共同欣赏、并行操作等形式;中阶段强调交互互动,如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等活动;高阶段注重协同互动,如分工合作、共同创造等任务。通过层级推进,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合作要求。其二开展技能微训练,聚焦关键社交能力。针对倾听表达能力,开展传话游戏小小记者等活动;围绕协商妥协技能,设计资源分配规则制定等情境;针对情绪调控能力,运用情绪识别卡心情温度计等工具;围绕问题解决能力,设计智慧大挑战创意工作坊等活动。
其三构建互助学习体系,设立学习伙伴制小组责任制等机制,促进相互支持帮助。实施专长分享会,鼓励展示个人特长;开展难题解决站,引导主动寻求帮助;设立进步加油站,培养积极互助文化。其四运用项目式学习方法,设计横跨幼小衔接期探究项目,如校园环保行动传统文化探索科学发现之旅等,通过长期合作培养持续协作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导儿童学习目标设定、任务分工、进度管理、成果展示等协作要素。另外开展反思性互动评价,引导儿童定期反思合作经历,讨论成功经验与改进方向。设计合作日记小组会议互动地图等工具,帮助记录评价互动质量;组织成长分享会促进互学互鉴。强化互动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定位,从直接指导者转为支持引导者,提供必要帮助与建议,同时预留充分自主空间,促进儿童在实践中自我成长。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幼小衔接阶段同伴关系构建需要教师深入理解该阶段同伴关系发展特点,针对性采取有效策略。通过创设多元交往情境,为儿童提供丰富交往实践机会;通过强化互动训练,提升儿童协作实践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儿童建立积极健康同伴关系。另外幼小衔接工作应注重家校协同,形成教育合力,为儿童提供一致性指导与支持。未来探究应进一步探索个体差异化指导策略,完善评估机制,提升同伴关系构建实效性,为幼小衔接工作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谢泉峰.幼小衔接中的儿童关系联结及其促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36(03):69-74.
[2]苏巧妙.家校社协同,让同伴交往为幼小衔接“添色彩”[J].福建教育,2021,(44):7-9.
[3]陆秋婷.小学生幼小衔接阶段人际关系生态化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