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育策略研究

作者

董爱春

西宁市第七中学

摘要:本文围绕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育展开探讨,分析了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意义,剖析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挖掘教材文化内涵、拓展课外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等多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培育策略,旨在助力初中语文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化自信

一、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愈发凸显,文化自信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力量。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和文化素养奠基的关键时期,而语文作为承载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学科,在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值得深入研究与探索。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涵盖了诗词歌赋、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诸多方面。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文化瑰宝,如学习古诗词领略古人的高雅情趣和深邃思想,从而自觉传承并弘扬这些优秀的文化内容,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要素。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知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认识到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辉煌成就时,他们会对自己所属的民族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为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无比自豪,这种情感将进一步转化为他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文化自信有助于学生拓宽文化视野,丰富精神世界。在语文学习中涵养文化自信,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语言表达、审美鉴赏等能力,进而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长为有内涵、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培育现存的问题

教材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深入

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素材,但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只是浮于表面,对古代经典作品中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等深层次文化内涵解读不足,未能充分引导学生体会其价值,使得教材的文化育人功能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一些语文课堂仍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对于文化内容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文化知识的热情,无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不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课外文化拓展不足

只局限于教材内容的教学,忽略了课外广阔的文化天地。像对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多样的课外文化资源缺乏引入,导致学生接触的文化范围较窄,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影响了文化自信的建立。

忽视学生的主体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主导过多,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感悟、体验文化。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真正将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也就难以切实提升。

四、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育策略

深入挖掘教材文化内涵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化的载体,教师要用心研读。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不仅要讲解字词释义、诗句翻译,更要深入剖析诗词背后的时代背景、诗人的人生境遇以及所传达的精神境界。像学习杜甫的诗歌,可引导学生体会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受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关切,让学生明白古代文人的担当精神,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中家国大义这一价值观的自信。

对于古代经典散文,如《论语》《孟子》的选段,要带领学生品味其中蕴含的儒家思想精髓,探讨“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智慧的永恒价值,从内心深处认同并尊崇中华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拓展课外文化资源

1. 引入地域文化

不同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印记,教师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地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比如在南方水乡地区,可以介绍当地的水乡古镇建筑文化、独特的船歌民谣等;在北方地区,则可以讲述剪纸、秧歌等民俗文化。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文化入手,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明白文化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进而拓展到对整个中华文化的自信。

2. 推荐经典课外读物

除教材外,向学生推荐《史记》《世说新语》《平凡的世界》等经典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并开展读书分享会,让学生交流阅读感悟,拓宽文化视野。通过阅读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学佳作,了解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百态,丰富文化储备,提升文化鉴赏能力,建立起对中华文学宝库的自信。

创新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情境,如在教授古代神话故事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神话故事中的奇幻场景,播放相应的音频,营造出神秘而充满想象力的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感受古人天马行空的思维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增强对古代文化创造力的赞叹与自信。

2. 小组合作探究法

针对一些文化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例如,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这一主题,让各小组分别对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进行深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分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汇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互动中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意义,如团圆、追思、祈福等,提升对民俗文化的认知与自信。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 举办文化主题演讲比赛

定期举办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如“我心中的传统文化之美”“弘扬中华文化,从我做起”等主题。让学生在准备演讲稿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梳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在演讲时表达出来,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更在分享中强化了文化自信,同时也能感染身边的同学,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2. 组织文化体验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古迹等。比如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学生能通过文物展品直观地了解古代的生产生活、艺术创作等情况,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参观古建筑,欣赏其精巧的工艺和独特的建筑风格,体会古人的智慧与审美。这些亲身的文化体验能让学生与文化亲密接触,将文化自信扎根在心底。

五、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在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方面有着重要使命和广阔空间。通过深入挖掘教材文化内涵、拓展课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开展实践活动等多方面的策略实施,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充分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真正将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中华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 何朝平.试题与研究,2024(26)

[2]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 马正兵.安徽教育科研,2024(26)

[3] 基于情感教育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 狄得禧.成才之路,2024(24)

[4]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分析[J]. 徐青.安徽教育科研,20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