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四环导学”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何如强
四川省苍溪县三清小学校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尤为重要,笔者就在“四环导学”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体应用作作探讨。
一、在“例题型”课中的应用
例题型课上的学习内容是例题,教学环节为如下6步:
(一)、板书课题
上课开始,教师三言两语导入新课(语速要慢,不可东拉西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板书课题;或者通过屏幕显示课题(可配有陪衬的画面,但不能喧宾夺主,不必配音乐);或者教师直接一边慢慢读题,一边板书课题。小学一年级一般教师边读边板书课题,学生跟着说笔画。怎样效果好,就用什么方式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后,教师要通过投影(或小黑板,或口述)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小学低年级一般以教师口述为宜。
具体操作要领:
1.为了让学生看清教学目标,屏幕上的字要工整,不要太小,屏幕上不要配鲜艳的画面。
2.学习目标的内容主要是理解知识、培养能力,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应由教师把握,靠教师的形象、情感等渗透进行,一般不作为向学生揭示教学目标的内容。
3.学习目标要准确,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既不降低标准,也不拔高要求。
4.学习目标要具体,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富有鼓励性。
5.不要急于切换投影,使学习目标一闪而过,学生看不清楚。
6.揭示学习目标时,教师要注意情感投入,诱导学生尽快明确目标,教师不宜节外生枝,说闲话。
(三)、自学指导
揭示教学目标后,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自学。自学指导的方式通过投影(或小黑板)出示,可以节省时间,学生容易看明白。由于小学一二年级识字面还不广,一般以口述为主。自学指导的目的是让学生达到4个明确:明确自学的内容、方法、时间、要求(即自学后如何检测)。
具体操作要领:
1.自学内容。自学的内容应引导学生看新知部分,抓住新旧知识相衔接的地方重点看。
2.要精心出好思考题。自学指导中常有思考题。思考题不宜太多,不能大而空,要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便于学生理解新知,找到规律,能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3.自学的方法。怎样学得好,就怎样学。一般要让学生独立看书、思考,可在课本上勾画,做上记号,可质疑问难,但不宜边看书边讨论。
4.自学的时间。安排自学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6分钟左右),要让学生紧张、快节奏地完成自学任务;时间也不宜过短,要让学生有认真看书、思考的时间。
5.自学的要求。要鼓励学生认真看书,比谁自学效果好。
6.教师要满怀激情,精神抖擞,稳重端庄,语言要简洁,有条理,语调抑扬顿挫,能流露出关心、信任学生的情感。
(四)、看一看(看书:例题、图)
出示自学指导后,进入“看一看”这个环节
按照自学指导,学生认真看例题,理解例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并思考如何运用,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习题。(这一环节代替老师讲例题、传授知识这一陈旧方法)
具体操作要领: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用目光巡视每个学生,关注并确保每个学生专心读书,紧张思维。教师不宜多走来走去,不能在黑板上抄题等。
(五)、做一做(检测、运用概念,逐步解决问题)
学生看书一结束,就检测学生看书的效果,一般采用一次性板演练习的形式,因为书面练习最容易暴露理解、运用知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就是下一个环节“后教”的内容(因为“后教”不是教课本,而是教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
具体操作要领:
1.教师讲好过渡语,并且在黑板上规定好学生板演的位置或准备好小黑板,供学生板演。
2.教师先公布检测题,让学生在座位上练习,再指2-3名后进生板演。
3.板演的内容是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练习题要有代表性。
4.学生板演练习时,教师要巡视,要搜集学生中的错误并分类板书。
(六)、议一议(展示反馈)
学生读书、检测例题后,就进入“议一议”的环节。“议一议”不是指教师讲,而是“兵教兵”,合作学习,学生与学生合作,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最后教师与学生合作。通过“议一议”这个环节,让学生能解决自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达到加深理解知识,并能运用知识。
“议一议”一般分为两个环节:
1.更正。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板演习题中的错误,并鼓励学生上讲台用红色粉笔更正写出不同的答案。
2.讨论。引导大家讨论,弄懂“为什么”。
(1)讨论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2)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要按逻辑顺序讨论,由个别到一般,找到规律,上升为理论,指导实践。
(七)、练一练
“议一议”结束,即进入“练一练”,即“当堂练习”,是指当堂完成作业,其目的有三:一是严格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二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三是便于教师准确了解学生实际,课外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更正,进行必要的辅导。
具体操作要领:
1.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必须在下课之前完成作业,交作业本。
2.“当堂练习”可分两种:背诵知识点和书面练习,也可只搞书面练习。
3.课堂作业主要是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和习题,练习题要有代表性。
二、在“概念+例题型”课上的应用
此类课型中的学习内容,分两部分:前部分是概念,后部分是例题。
这类课的操作方法与例题型基本一样,仅增加看书的内容,也就是增加了概念部分。教学环节如下:
(一)、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1.投影展示自学指导:投影内容要包含四点,要让学生看了后能明确自学内容、方法、时间和要求;指导自学的方法,边看书边理解、边熟悉定义、法则、公式等概念,看例题时,注意是怎样运用定义、法则、公式的。
2.学生看自学指导
(四)、看一看(学生看概念、看例题)
(五)、做一做、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练习通过练习检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情况,一般不默写概念(检测题应与例题类似)。
(六)、议一议(展示反馈)
1.更正。做对的学生帮助做错的更正,让每个学生能正确理解概念。
2.讨论。弄懂“为什么”
(七)、练一练(当堂检测)
总结:在“概念+例题型”课上运用“自主课堂 四环节”的教学法的一般操作程序有下面3种:
1.“一学一教”。“一学”是指学生一次性地看概念、例题,板演;“一教”是指一次性地更正练习中的错误、讨论,弄懂“为什么”,最后当堂练习。
2.“一学二教”。“一学”是指一次性地看例题、概念。“二教”:第一次“教”是指提问、纠正概念理解中的错误;第二次“教”是板演、更正、讨论,纠正练习中的错误,当堂练习。
3.“二学二教”,也可以说是两次“先学后教”(即第一次“先学后教”:学生看概念,提问概念,讨论、理解概念;第二次“先学后教”,看例题,板演,更正、讨论,弄懂“为什么”),最后当堂检测。
三、在复习课上的应用
复习课的课堂结构,除辅助环节外,还有3个主要环节:练(自主学习)、改(展示反馈)、考(当堂检测)。
(一)、练(自主学习)
目的:检测了解学生原有基础,发现问题,为“后教”提供依据,增强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操作要领:
1.检测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既要有基础性,更要有典型性、代表性,围绕单元内的主干知识命题。
2.教师要巡视,确保学生独立按时完成检测内容。
3.了解学生答卷情况,如果学生都提前完成了,或还有个别学生因不会做而做不下去了,就及时停下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改(展示反馈)
目的:引导学生纠错,更正一题,学会一类,吸取教训,避免下次重复类似错误。
步骤:
1.公布答案,对错统计。
2.针对问题,更正讨论。出示典型的错误答卷,引导学生从思路、方法、步骤、规范等方面分析评议。
3.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掌握应注意的方面。
(三)、练(当堂检测)
目的:在前边查漏补缺的基础上,适当拓展,综合练习,逐步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课时安排:
1.对于低年级或平时的巩固性复习课(周、月)可以用1个课时来完成,10分钟左右练一练(自主学习),10分钟左右改一改(展示反馈),再用15分钟左右来练一练(当堂检测)
2.知识点较多的也可以用2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练一练,改一改,第二课时练一练。
3.对于“概念+例题型”的课,还可以第一课时出示“复习指导”(复习的内容、方法、时间、要求),前5分钟左右让学生看一看,背一背,复习相关内容,后35分钟左右练一练;第二课时前10分钟左右改一改,后30分钟左右再练一练。
总结:对于期末的综合性复习,常常按单元分类,一次复习一个或两个单元,或者按类型一类一类复习。这样的复习课可以采用前边讲的2课时一循环,也可以采用3课时一循环:即第一课时练(自主学习,查漏),第二课时改(精讲点拨,补缺),第三课时练(当堂检测,拓展提高)。
上边介绍的几种课型结构,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去灵活设定,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管是“一学一教”也罢,还是“二学二教”也好,都不能流于形式,必须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原则,教师必须真正退居“二线”,引领学生紧张、高效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