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群众路线的探索与启示
李皖青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其形成与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的实践土壤。延安时期(1935 年至1948 年),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面对复杂的革命环境与艰巨的历史任务,将群众工作提升至战略高度,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使群众路线从早期的朴素认知发展为系统的思想理论与工作方法。这一时期的探索不仅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构建了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精神纽带,其历史经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群众路线的理论深化
延安时期,党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对群众路线的理论内涵进行了系统性阐释,使其从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阐释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延安时期,党深刻把握这一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群众观。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论断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确立了群众在革命中的主体地位[1]。
(二)群众路线核心内涵的明确界定
延安时期,党逐步明确了群众路线的核心内涵。1943 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首次系统阐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一论述不仅明确了党的领导与群众实践的辩证关系,更将群众路线上升为科学的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此后,党进一步提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价值原则,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相结合,形成了群众路线的完整理论框架,标志着党对群众路线的理论认知达到成熟阶段 [2]。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实践机制
延安时期,党不仅在理论上深化了对群众路线的认识,更通过制度建设、作风培育与利益实现等实践路径,构建了践行群众路线的完整机制,使群众路线从理论转化为具体行动,成为凝聚革命力量的重要纽带。
(一)制度层面:构建联系群众的组织保障
为确保群众路线的有效落实,党在延安时期建立了一系列联系群众的制度机制。一是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将党组织延伸至乡村、连队等基层单位,使党员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参与革命。二是建立群众参与机制,如通过“三三制”政权(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吸纳群众代表参与政权建设,保障群众的政治参与权;通过工农兵代表大会、村民会议等形式,让群众参与政策讨论与决策,确保政策符合群众利益 [3]。三是完善监督制度,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鼓励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脱离群众的倾向,如延安整风运动中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批判,强化了党与群众的联系。
(二)作风层面:培育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
党的作风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延安时期,党通过整风运动等方式,培育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为群众路线的实践提供了作风保障。针对革命队伍中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等脱离群众的倾向,1942 年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将“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核心内容之一,要求党员干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反对“高高在上”的官僚作风。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使党的政策更贴合实际。
(三)利益层面: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
延安时期,党始终将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作为工作重点,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举措保障群众利益,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在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政策,减轻群众负担,改善群众生活;在政治上,推行民主选举,保障群众的政治权利,使群众成为政权的主人;在文化上,开展扫盲运动、普及革命文化,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与政治觉悟。这些举措从根本上维护了群众的利益,使群众认识到“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党”,从而自觉团结在党的周围,形成了“军民一心、鱼水情深”的革命局面[4]。
三、延安时期群众路线探索的当代启示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延安时期群众路线的探索经验为新时代群众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一)在价值理念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延安时期“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原则,在新时代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必须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时刻实现好、发展好、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重点集中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持续发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在实践路径上,创新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
延安时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新时代需要结合时代发展与科学进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群众的利益表达渠道更多样化,党的群众工作应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利用大数据、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搭建线上联系群众的纽带,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回应群众关切。同时,仍需坚持线下深入基层的工作传统,通过“蹲点调研”“民情日记”等方式,近距离倾听群众声音,将线上与线下结合起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群众联系机制。
(三)在制度保障上,完善群众参与和监督机制
延安时期的“三三制”政权、群众监督制度等,为新时代完善群众参与和监督机制提供了借鉴。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必须健全群众参与决策的制度,通过听证会、协商民主等形式,让群众在政策制定中发挥更大作用;完善群众监督机制,畅通监督渠道,保障群众对党的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监督推进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
结论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群众路线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其理论深化、实践机制与历史经验构成了群众路线的完整体系。这一时期的探索表明,群众路线是党保持先进性与战斗力的根本保证,是党与群众血肉相连的精神纽带。新时代,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延安时期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实践路径,完善制度保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群众路线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最广泛的群众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 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3] 金冲及. 毛泽东传(1893—1949)[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 梁柱 . 延安精神新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