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路径探析
王伟华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710021
一、加快系统化中国文化课程体系构建步伐
课程体系是影响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质量与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若想有效达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效融入中国文化教学的目标,需以中国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为根基,优化调整高校对外汉语的教学模式;同时,凭借具有整体性与逻辑性的课程内容,让留学生在对外汉语学习过程中,能够系统、深入地掌握中国文化知识。
在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高校需从课程内容入手,将中国传统建筑、饮食等物质文化,哲学、伦理道德等精神文化,以及礼仪、节日庆典等行为文化进行有机整合,清晰梳理不同文化体系间的内在关联。同时,要结合留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合理调整中国文化课程内容的难度梯度:初级阶段,课程内容应聚焦饮食、节日等表层文化,帮助留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初步认知;
中高级阶段,则需将重点转向思想、哲学等深层文化,引导留学生逐步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1]。通过这样的梯度设计与内容整合,才能为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扎实基础。
同时,课程设置方面,应采用必修与选修进行融合的方式,以必修课程为基础提高文化教学系统性,确保留学生在中国文化学习中能够构建起完整的文化框架。选修课设置期间,需依据留学生在中国文化方面提出的学习需求,借助选修课扩展留学生中国文化学习视野,最终通过必修与选修课程的有序开展,深化学生中国文化学习层次,并以此助力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效融入中国文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科学创新中国文化教学方法
在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的实践效果与教学方法直接相关。传统教学模式下,中国文化教学多采用单向讲授的方式,这不仅让留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也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此,教师需从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的核心要求出发,在转变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并灵活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推动中国文化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切实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方法科学创新方面,教师首先需通过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引入,实现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激发,如小组讨论、主题辩论等,使留学生能够在高效互动的前提下,在深度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内涵。以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礼仪文化讲解为例,教师则带领学生以情景模拟的方式,使留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实践,深入感受并理解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最终为其跨文化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
其次,为实现对于教学方法的科学创新,教师还需将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重视起来,从而帮助留学生通过体验中国文化,真正认识到中国文化本身呈现出的魅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基于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要求,结合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开展书法、茶艺等中国文化实践活动的方式,促使留学生能够有效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切实感受中国文化具有的韵味与魅力。
三、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期间,教师队伍属于影响教学质效的关键因素。对此,高校需适当提高对于教师队伍的专业要求,确保其能够在具备良好汉语语言知识、技能水平的同时,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从而在充分契合中国文化教学需求的同时,为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专业师资队伍基础。
在此期间,高校需将教师队伍培训工作严格落到实处,通过制定系统化培训方案,切实保障教师队伍培训质效。对此,高校可借助中国文化主题培训活动的组织开展,并适当邀请相关专家前来开展主题讲座,以便确保教师队伍能够在系统化培训活动的助力下,获得专业能力素养等多个方面的提升。同时,高校还需进一步强化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等层面的专项培训力度,依托跨文化模拟教学等多种不同活动,使教师能够真正满足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要求,进而促使教师可通过自身专业素养的充分发挥,提高中国文化教学效果 [3]。
此外,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保障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的质量与成效,高校需重点关注并合理引入教师激励机制。通过制定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引导教师主动提升自身素养、积极参与中国文化教学改革。具体而言,对于主动提升自我且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应依据奖惩制度给予相应表彰与奖励;同时,加大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为其开展教学理论与实践创新提供保障,最终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文化教师队伍,为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四、完善中国文化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能提升中国文化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还能从客观角度全面检验教学效果,并为后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提供科学依据。
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教学评价体系存在明显局限:其评价重心多集中于文化知识的考核,对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等核心素养缺乏有效评估,且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反映教学实践的真实成效。对此,高校需加快完善中国文化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深化教学评价的深度与广度,从而更精准地把握教学成效、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评价内容层面,高校需以传统知识导向的评价内容为基础,加强对于文化素养评价的重视度,从而通过针对留学生文化知识掌握、文化差异感受、文化理解深度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方式,确保通过教学评价工作的有序实施,能够充分明确留学生在中国文化学习期间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4]。
评价方式层面,需通过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的融合应用,切实保障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能够渗透到文化教学的整个过程,并结合笔试等总结性评价活动,实现对于留学生文化学习成果的精准检验。此外,为切实保障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教师还需做好评价主体的拓展工作,从而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等评价方式,在拓展教学评价路径的同时,使评价结果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并确保依据教学结果能够为教师教学改进、学生学习方向调整等提供有效指引。
五、结语
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具有显著的系统性特征。要提升这一教学的质量与成效,需从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创新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以完善的课程体系为根基,通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引导留学生深入理解并认同中国文化,最终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冉 . 山西地域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D]. 河北科技大学 , 2024.
[2] 董博文 . 《非正式会谈》节目应用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研究[D]. 河北大学 , 2024.
[3] 王慧芳 . 中国七夕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D].山西大学 , 2024.
[4] 尹正华 .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线上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重庆交通大学 , 2023.
作者简介:王伟华(1980.3),女,汉 , 陕西省西安市人,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法语教学、法国文学与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国际中文教学.
基金:校级基金“国际中文教师全球胜任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国际中文教师为例”项目编号:ZC2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