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质环境到精神场域
徐闯
武汉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2
当高校人才培养从知识传递转向素质培育,高校教学科研大楼等建筑空间所承载的功能,若仍固守于传统、单一的“教学容器”定位,其作为“第三教育者”的潜能将难以释放。物理环境通过结构设计引导行为模式,文化符号借助叙事策略传递价值理念,二者协同构成环境育人的核心机制。如何使空间突破物理容器的局限,跃升为承载“三全育人”理念的精神场域,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命题。
一、环境育人的重要意义
在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的时代语境中,环境已超越物理场所范畴,成为具有教育能动性的育人力量。教育部“十大育人体系”虽未单列环境育人,但其精神已深度渗透于文化、管理与实践育人体系。文化育人要求“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心灵”,管理育人通过制度设计实现环境引导,实践育人则将空间转化为行动课堂——三者共同指向环境作为育人生态基础的本质属性。
环境育人的深层机制在于物理载体与文化内核的辩证统一。建筑结构、空间分区、色彩运用、家具配置等物质载体通过科学设计潜在地塑造行为模式:例如开放协作的空间布局天然鼓励交流互动;符合人体工学的家具提升学习专注度与健康水平等。这些设计不仅是功能保障,更是行为养成的结构化引导。而弥漫于空间中的文化氛围作为精神内核,则通过视觉符号系统(院史墙、学科成果展)、制度化活动(学术沙龙、作品展览)和日常互动,持续激发身份认同与价值追求。当师生在展示学科突破的展墙前驻足,在刻有学术箴言的雕塑旁讨论,空间便成为意义生产的土壤,使卓越、诚信、创新的价值追求具象化。
二、环境育人的三维实践创新
(一)动态演化的空间治理机制创新
传统“一房定终身”的空间分配模式难以适应学科动态发展且制约资源利用效能。本文创新构建“四阶动态治理模型”:教师办公室与学生工位作为基础保障层,分别按照职称体系与学生培养规模进行标准化配置。科研团队用房创新采用“基础面积 + 绩效面积”的动态调节机制。每个新入驻团队获得基础面积保障,三年培育期满后则根据科研经费、项目层级、成果产出等关键指标进行年度评估。连续获得国家级重点项目等业绩突出的团队,科研用房面积根据项目需要动态增长;反之空间规模自然缩减至更合理的面积区间。为支撑学科交叉与前沿探索,预留出总面积 15% 的战略性空间作为“创新苗圃”。这些空间面向新成立的研究团队、校企联合实验室以及重大设备更新期团队开放申请,通过学术委员会答辩机制实现竞争性分配。配套实施的年度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了空间资源始终处于优化配置状态,实现了空间流动与学术发展的深度契合。运行数据显示,该模式使空间利用率提升至 91% ,青年教师团队获得独立实验空间的比例提高三倍,空间资源的流动过程本身已成为激发学术创新的催化剂。
(二)轻快高效的功能载体效能革命
高校空间育人功能的释放,依赖于硬件载体对人行为模式的科学引导。新环境彻底摒弃笨重压抑的传统办公模式,发起“空间轻量化革命”。教师办公区全面普及电动升降桌系统,配合人体工学椅实现了坐站姿态切换。智能监测数据显示,采用新系统后教师日均站立工作时长增加近两小时,腰椎问题报告率显著下降。开放式工位采用 L 型曲面屏形成视觉缓冲区,同时保有个人专注度。学生移动工作站配备静音万向轮与集成供电系统,三人即可推动重组研讨单元,物理障碍的消除直接促进了跨团队的学术碰撞。
公共空间的效能创新更为显著。核心会议室采用“魔术墙”系统解决方案,墙面可折叠收纳数十张座椅,展开瞬间转换为学术报告厅。桌面嵌入式供电矩阵支持多设备同时运行,避免了外接线路的杂乱。在非正式交流区域,阶梯式休闲协作岛配合随处可见的移动白板组,使偶遇的学术探讨即刻转化为深度交流。精心设计的导视系统通过色彩分区引导行为路径,空间流线的秩序化大大提升了活动效率。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设计变革带来的是行为模式的深层转变:会议模式转换时间缩短 76%,临时学术讨论发生率提高四倍,师生空间满意度测评达到 96.2% 的高分。空间通过提升行为效能,成为学术生产力的助推器。
(三)和而不同的文脉叙事体系构建
文化氛围作为环境育人的精神内核,需要打破同质化展示的窠臼。本院创建了“三维一体”的空间叙事体系,使文化传承与学科特色有机共生。在纵向维度构建“精神脉络轴”,贯穿三个楼层空间:首层中庭设置铸铜院训墙,三层环形走廊打造学科里程碑展墙,以时间轴形式呈现重大突破,顶层投射未来科技畅想,形成从历史到未来的完整叙事链条。这种纵向设计使师生在日常穿行中完成对学院精神的沉浸式阅读。
在横向维度打造“学科特色叙事层”。每个学科集群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专属表达:例如,材料学科区以分子结构拓扑图为基础,嵌入诺贝尔奖相关成果的交互式时间轴;人工智能区采用LED 灯带模拟神经网络数据流,流动的光影中呈现关键算法原理等。各学科展区虽表现形式各异,却统一采用“科技蓝 + 象牙白”主色调与折线穿插的图形语言,在差异中保持视觉体系的完整性。更为关键的是,各研究团队在统一视觉框架下设计入口标识墙,保留各科研团队的个性化表达。文化基因的活化带来显著效果:新生入学后对学院历史的认知度提升至 92% ,基于文化墙内容开展的跨学科合作提案增长 40% ,学术社交平台相关话题年浏览量逾十万次。空间由此成为学科精神生生不息的载体。
通过空间治理机制的动态演化、功能载体的人本化革新、文脉传承的系统整合,物理环境与文化氛围形成了育人合力。师生对空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实践昭示着,当建筑空间突破物理界限,当环境营造承载文化精神,高校才能真正实现“无声胜有声”的育人境界。
三、环境育人的价值升华
空间治理的动态演化、功能载体的效能革新、文脉传承的系统整合,共同构筑起环境育人的实践范式。其价值实现体现为三重跃迁:空间资源配置从静态占有转向动态流动,激活学术创新生态;物理载体设计从功能固化转向行为引导,提升教学科研效能;文化表达从单向灌输转向意义共生,强化价值认同凝聚。
环境育人的深层启示在于:当电动升降桌调节的不仅是身体姿势,更是工作状态;当移动工作站重组的不仅是物理单元,更是协作网络;当专利树镶嵌的不仅是成果证明,更是集体荣誉——建筑空间便完成了从物质容器到精神场域的本质蜕变,在资源配置中注入学术发展逻辑,在功能设计中嵌入行为引导思维,在文化营造中贯穿价值传承主线,使每面墙、每寸空间都成为滋养人才成长的沃土,最终实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育人境界。
参考文献:
[1] 马丽 . 基于环境育人理念的校园文化墙德育功能实现路径 [J].华夏教师 ,2025,(01):14-16.
[2] 张晓波 . 创新空间构建方法,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J]. 教育家 ,2024,(39):64.
[3] 吴冬瑜 . “环境育人”理念下高校校园空间探讨——基于对传统书院建筑的考察 [J]. 城市建筑 ,2023,20(24):45-48.
[4] 郭广龙 , 雷春妮 , 惠美宁 . 环境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建设设计管理全过程研究——以西安欧亚学院校园建设项目为例 [J]. 建筑设计管理 ,2023,40(08):59-71.
作者简介:徐闯(199.3),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人,职称:讲师,研究生学历,从事学院综合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