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家校合作在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作者

李玉霞

保定市徐水区义联庄乡义联庄小学 07255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育质量提升对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立足农村教育生态特征,解析家校协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机理,揭示其通过构建多维阅读网络、双轨督导机制及心理支持体系等方式,对弥补农村教育资源短板产生的积极影响。提出梯级式沟通模型、生活化课程模块及银龄师资协同计划等实践路径,形成技术赋能与责任共担的联动机制。为破解农村语文教育困境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助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关键词:家校合作;农村教育;小学语文;协同机制;教育公平

引言

随着时代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拓展,其广度和深度持续延伸。在此进程中,家校协同育人成为推动教育效能提升的核心驱动力。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基础工程,其质量提升不仅关系学生语言能力发展,更影响着乡村文化振兴的根基。但受制于家长教育认知偏差、学校资源供给不足及社区支持体系缺位,农村家校协同育人存在“表面化”“碎片化”等问题。通过田野调查与行动研究,系统解构家校协作在语文教学中的效能转化机制,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家校共育新模式,为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提供路径参考。

一、家校合作在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部分,语文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与人格塑造的重任。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育面临语言环境单一、实践机会匮乏等难题。

(一)激发学习兴趣与动力

语文学习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人文性特征,家庭环境对学生语言积累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家庭作为学生接触社会的第一课堂,其语言环境对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发展至关重要[1]。

在农村地区,家长参与语文教育的方式具有独特优势。通过亲子共读本地民间故事、方言谚语等活动,学生能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建立文化认同感。这种基于生活经验的学习方式,使抽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具象的生活体验,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农村家长虽普遍文化水平有限,但通过参与课堂开放日、协助收集乡土资料等非学术性活动,同样能传递对教育的重视态度。这种态度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提升学习投入度。

(二)促进学习习惯养成

农村学生因家庭教育资源不足,学习规划能力普遍薄弱。家校合作构建 家长与学校共同监督的“双轨制”监督体系,形成“学校引导-家庭强化”的协同机制。班主任制定《语文学习周计划》,家长通过《家校联系卡》反馈执行情况,让学习目标清晰可见,助力学生建立时间管理意识。作业管理采用“三级反馈”机制,即学生自评、家长核查、教师针对性批改,显著提升作业完成质量[2]。

(三)支持个性化发展需求

建立“学习发展追踪档案”,整合教师课堂观察与家长日常记录,形成学生语言发展的立体档案。针对写作风格偏理性的学生,设计“情感唤醒”专项训练:通过家庭老照片故事征集、祖辈口述史整理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情感素材 [5]。在口语表达训练中创设 “生活剧场”:学校搭建“乡村小舞台”,家庭打造“庭院故事会”。结合农村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设计“司仪主持”“宾客致辞”等实践场景。提升学生日常交流中的逻辑性与感染力。针对特殊群体开发情感培育课程,通过家书对话形式实现写作指导与心理疏导的有机融合。有效改善参与者情绪管理能力,增加亲子互动频率持续,达到语言素养与心理健康的协同发展。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家校合作的机制构建

理论价值的实现需要依托于严谨的实践方法。对农村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提出了一个以“需求驱动-资源融合-成果反馈”为核心的三重机制模型。该模型旨在深入挖掘与农村实际情况相匹配的交流平台、活动形式和支持框架,旨在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以解决家校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形式主义”问题。

(一)搭建多元沟通平台

突破传统单向传递模式,构建“三阶沟通机制”:通过课前调研家长需求,课中开展主题分组研讨,课后生成协同备忘录。创新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开发基于 HTML5 与微信小程序技术架构的适配农村设备的轻量化应用平台。这两种平台能够在各种主流设备上轻松使用。结合社群互助培训机制,显著提升家长参与度与沟通实效性。实施积分制家校联系卡,将学习习惯、实践参与等指标可视化,形成正向激励闭环,有效促进家校协同的常态化发展[3]。

(二)设计特色实践活动

结合农村生活场景,开展“语文生活化”实践活动。例如,组织“乡土文化风”,学校组织牵头,教师与家长制定计划,组织学生实地采风,收集整理资料后进行学习成果展示。举办 “家庭读书会”,鼓励家长与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此类活动既整合家庭资源,又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

(三)强化资源共享与培训

构建 “三级资源供给体系”:学校级层面建立“共享资源超市”,组建 “学科教研联盟”,家长层面建立家长的学习、互助与分享平台,县域层面搭建“云教育平台”。开发智能推送系统,根据学生学情自动生成个性化学习包。针对家长教育能力的短板,设计分层分类的培训课程:基础班教授作业辅导技巧,提高班开展阅读策略指导,特色班进行方言保护方法培训。创新 “田野情境教学” 模式,利用农闲时节在晒谷场开展亲子写作工坊。实施“银龄教师振兴计划”,邀请退休教师组成志愿团队,开展师徒结对指导,同时为家长开设教育普及,通过经验分享提升家庭教育水平[7]。

结语

本文研究在理论构建上,打破家校合作仅作为单一功能的传统认识,创新性的发展了一个综合文化传递、个性发展和能力构建的复合型分析框架,这为农村语文教育的学术探讨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家校合作是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关键路径。通过构建多元沟通机制、创新实践活动、整合教育资源,可有效破解农村教育困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加强政策支持,推动家校合作在农村教育中发挥更大效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芳.小学语文作业管理的家校协同机制研究 [J].中国电化教育,2023.

[3]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县域教育云平台应用白皮书 [R].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