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政治教学中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融合的实践路径

作者

董浩聪

天津市蓟州中学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不仅要传授政治知识,更要注重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的融合,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品德、深厚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本文探讨了高中政治教学中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融合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政治教学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包括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评价体系的重构,旨在为高中政治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实践路径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政治教学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传授政治知识的同时,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政治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的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还能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未来的社会参与和公民责任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探索高中政治教学中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融合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融合的重要性

1.1 课程思政的内涵与价值

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理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法治观念等思想政治元素,巧妙地贯穿于政治学科的知识体系之中。比如在讲解 “国家制度” 时,不仅传授知识,还引导学生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体会我国制度优势,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其价值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让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发展筑牢思想根基。

1.2 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要求

高中政治核心素养涵盖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政治认同要求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拥护党的领导;科学精神促使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政治现象;法治意识让学生尊重和运用法律;公共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事务。培养这些素养,需要教师创新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通过组织模拟政治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民主决策流程,提升公共参与能力;借助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1.3 融合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融合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必要性。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来看,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多元化,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融合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在掌握政治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教育目标实现角度而言,高中政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将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融合,能够更有效地落实这一任务,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融合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学生面临着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通过融合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增强文化自信,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

2.当前高中政治教学面临的挑战

2.1 教学内容的传统与单一

当前高中政治教学内容存在传统与单一的问题。部分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不够深入,未能充分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核心素养培养内容有机融入教学。在讲解 “经济生活” 相关内容时,只是简单地传授经济理论知识,而没有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如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以及这些问题背后所涉及的社会责任、创新意识等思政元素和核心素养培养点。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足,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2 教学方法的滞后与低效

教学方法滞后与低效也是高中政治教学面临的挑战之一。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受挫。这种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能力。在讲解 “政治生活” 中的民主决策内容时,若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而不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民主决策等实践活动,学生就难以真正理解民主决策的意义和过程,无法提升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3 评价体系的片面与不足

目前高中政治教学的评价体系存在片面与不足的问题。评价内容主要侧重于学生的知识记忆和理解,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和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关注不够。在考试中,往往以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考查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评价。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缺乏过程性评价。只在学期末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无法全面、动态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情况。评价主体也较为单一,主要是教师评价,缺乏学生自评和互评,不利于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

3.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融合的实践路径

3.1 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为实现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的融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和核心素养培养素材,将其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在讲解 “文化生活” 中 “文化传承与创新” 的内容时,不仅要传授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和创新精神。整合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打破知识壁垒,形成有机整体。将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 的相关知识进行关联,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分析社会现象。在探讨 “乡村振兴战略” 时,从经济角度分析产业发展,从政治角度探讨基层治理,从文化角度研究乡村文化传承,从哲学角度思考发展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关注时事热点,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在讲解 “国际政治” 时,结合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如中美贸易摩擦、全球气候变化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

3.2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多样化

创新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融合的关键。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讲解 “国际关系” 时,以当前国际热点问题为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公共参与意识。在学习 “民主决策” 时,让学生分组模拟不同利益群体,就某一公共政策进行讨论和决策,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民主决策的重要性和流程,提升公共参与能力。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讲解 “法治意识” 时,引入真实的法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核心素养。在社会调查中,学生通过深入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运用政治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能力。

4.3 评价体系的重构与完善

重构与完善评价体系是确保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融合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评价内容要全面,不仅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在评价学生对 “政治生活” 知识的掌握时,除了考查理论知识,还要考察学生对政治现象的分析能力、政治认同的形成以及公共参与的意识和能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终结性评价在学期末或课程结束时进行,通过考试、项目成果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评价,还应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我提升;学生互评能够让学生从同伴身上学习优点,拓宽思维视野。通过重构与完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全面、准确的反馈,促进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的融合。

结束语:

高中政治教学中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的融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重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不仅是教育者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培养新时代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未来,高中政治教学应继续深化这一融合实践,为培养更多具有高尚品德、深厚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胜,李欣蕾.推进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的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1.

[2] 王德明.议题式教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中小学班主任,2022.

[3] 郑燕林,任增强.落实课程思政的策略与举措——以《教育传播学》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21.

本文系教育部“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总课题组,课题名称《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中学课程思政育人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KY013276KT)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