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党史教育的“四史”融合路径研究
孙鹤丹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一、理论逻辑: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四史”融合的内在统一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四史”教育纳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战略部署,深刻揭示了“四史”融合的理论根基与时代价值 [1] 。从历史维度看,“四史”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史,其核心主线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三个务必”“五个必由之路”等重要论断,既是对“四史”经验的凝练升华,也是“四史”融合教育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为“四史”融合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这一论述要求将“四史”置于 500 年社会主义发展史、180 年近现代史、100 年党史的宏大框架中考察,揭示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例如,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为党史提供思想源头,改革开放史中的实践探索为新中国史注入时代活力,这种多维互构关系构成了“四史”融合的理论基石。
二、现实困境:传统党史教育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党史教育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面临三重困境:
其一,教育内容存在碎片化。部分课程将“四史”割裂为独立模块,缺乏对历史脉络的整体串联和把握。例如,单独讲述改革开放史时,易忽视其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工业化探索的联系,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整体系统的认知。这种碎片化教学削弱了历史逻辑的严谨性,无法充分彰显党的领导的历史必然性。
其二,教育方法传授单一化。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激发学生自身的求知欲。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政课“理论性强但缺乏互动”,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停留在表面”[2]。这种单一传导模式与青年群体的认知特点存在冲突,亟需引入符合新一代青年群体的课程方式。
其三,教育评价片面化。部分高校将党史教育等同于政治任务,考核方式偏重知识记忆,重点都放在了考试评价分数上,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成绩导向导致理想的教育目标偏离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难以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最终目标。
三、融合路径:构建多维协同的教育体系
(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融合四史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大命题,为“四史”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3]。例如,在讲述社会主义发展史时,可将中国式现代化与苏联模式等进行对比,揭示其“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的本质属性。这种对比分析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
同时,需强化“四史”内容的贯通。例如,将党史中的遵义会议与新中国史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史中的南方谈话串联,总结几次会议精神,让学生总结这几次会议的重点,突出党自我革新的政治品格;将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巴黎公社实践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对比学习,凸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通过这种时空交织的教学手法,构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融合四史内容的知识框架。
(二)开创“沉浸式”教育模式
1. 多学科综合教学法: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分析历史事件 [4]。例如,用经济学视角解读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以社会学方法研究脱贫攻坚的社会治理,使学生从多个重点角度去理解历史规律。
2. 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发“四史”虚拟仿真系统,通过VR 技术重现中共一大、开国大典等历史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历史场景,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实现个性化教学推送。
3. 开发问题导向学习:设计开放性题目,如“如何理解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引导学生通过分小组查阅史料、研讨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方法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完善多维度育人体系
1. 完善资源整合:统筹红色资源、学术资源、媒体资源,构建“线上 + 线下”教育模式。线上凭借“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平台推送精品课程,线下联合博物馆、纪念馆开展实地讲解,实现资源共享。
2. 完善评价体系:构建“知识—能力—价值观”三维评价模型,将课堂表现、实践成果、思想进步纳入考核指标。例如,通过撰写历史论文考察理论水平,通过志愿服务评估责任意识,多方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
四、强化多渠道资源保障体系
(一)师资保障
开展“四史”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素养。例如,组织教师参与“四
史”研修班、学术研讨会,邀请党史专家进行案例教学指导。同时,建立“四史”教学团队,鼓励教师开展联合备课,共享教学资源。
(二)理论保障
深化“四史”融合研究是筑牢教育实践根基的重要内容。需聚焦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逻辑关联,系统探究“四史”教育的内在规律与实践路径,包括受众认知特征、载体创新机制等重要议题。通过构建理论体系,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具象化教学内容,为提升教育实效性提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5]。
结论: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四史”融合提供了行动纲领,而“四史”融合则是落实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内容重构、方法创新、机制协同,构建多维立体的教育体系,能够有效破解传统党史教育的结构性矛盾,实现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这一路径不仅有助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更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完善制度设计,推动“四史”融合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参考文献:
[1] 黄跃仙 . 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C]// 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 .2025年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思政分论坛论文集(上册). 昆明文理学院 ;,2025:209-211.DOI:10.26914/c.cnkihy.2025.026338.
[2] 孔敏 .“四史”教育背景下红色文献育人协同机制研究——以高校图书馆与档案馆共建为例 [J]. 四川档案 ,2025,(03):20-22.
[3] 教育部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 [Z].2020.
[4] 林瑞青 , 韩中谊 , 杜环欢 . 历史维度与多元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创新研究[M]. 北京: 九州出版社 , 2023.
[5] 王炳林 . 新时代“四史”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J]. 教学与研究 , 2021(3): 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