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赛创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践探讨

作者

王乙晴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163711

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中,包含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是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结果,传统模式下,学生参与的竞赛活动多集中在特定时段,和课堂学习缺乏持续互动,导致创新思维培养缺乏连贯性。赛创融合模式的提出,就是为打破这种割裂,让竞赛要求融入课程目标设定,让课堂知识成为竞赛项目实施的基础,形成“以赛促教、以教助赛”的循环,让创新创业教育更贴近行业实际需求。

一、构建弹性适配的课程框架

高校设计课程时以竞赛项目类型为依据,打造出包含“核心理论模块”“专项技能模块”“项目实战模块”三个层级,且具有模块化、可组合特性的课程框架。每个模块都设有若干子课程,学生能够按照自己参与的竞赛类别,自主选择并组合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参与“文化创意竞赛”的学生,需要完成“创意文案写作”“非遗技艺数字化”等子课程的学习任务,这些课程选用的案例全部来自往届竞赛的获奖项目,并且每学期会依照最新的竞赛主题,替换 30% 的教学内容,以此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和当下竞赛需求保持紧密联系。

“课程众筹”机制的引入,给行业专家、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开辟了路径。企业会根据市场的动态情况确定竞赛方向,同时提供相关的技术资料和行业数据,帮助教师开发出具有适配性的课程。某电商企业和高校联合开展“直播电商竞赛”时,企业提供了实时交易数据以及平台规则解读方面的支持,教师根据这些内容设计出“直播话术设计”“流量转化分析”等微课程,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直播脚本可以直接用于竞赛实战,让课程内容和竞赛需求实现了精准对接 [1]。

二、打造虚实结合的实践场域

为了给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平台,高校整合了校内实验室和校外企业的资源,构建出“实体空间 + 虚拟平台”相互结合的实践场域。实体空间里设置了“赛创工坊”,配备了竞赛所需的 3D 打印机、物联网传感器等设备,这些设备由专职技术人员负责维护,学生可以通过预约系统申请使用。工坊内部划分出“设计区”“测试区”“展示区”,能够满足项目从构思到成型的全流程需求。虚拟平台搭建了在线协作空间,集成了项目管理工具、行业数据库、虚拟仿真系统等功能,异地的学生团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时共享设计方案,还能借助虚拟仿真系统,测试产品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比如模拟极端温度对新能源设备续航能力产生的影响。

高校和产业园区合作建立了“赛创孵化站”,把竞赛中的优秀项目引入园区进行实地孵化。园区提供办公场地和技术支持,企业导师会定期指导项目进行优化,学生在孵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反馈到课堂上,成为新的教学案例[2]。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教育模式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业型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建立动态联动的评价体系

传统以竞赛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得到革新,形成了“过程 + 成果 + 转化”的三维评价体系。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项目中的参与情况,通过虚拟平台记录的团队贡献值、任务完成时效等数据进行量化评估,像代码编写人员的提交频次、市场调研人员的问卷有效率等都在评估范围内;成果评价会参考竞赛评委的打分和专家的评审意见,重点考察项目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转化评价则会跟踪项目在孵化站的进展,包括专利申请、合作意向达成、营收数据等指标都在跟踪范围内。

评价结果的应用体现出多元激励的特征。对于学生来说,三维评价结果可以折算为创新创业学分,优秀项目团队的成员在保研、奖学金评选中拥有优先资格;对于教师来说,指导项目的评价数据会被纳入教学质量考核,形成的教学案例被编入教材的,能够获得额外的教学津贴;对于院系来说,赛创融合的成效是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资源分配会向表现突出的院系倾斜,以此来激发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

这种动态联动的评价体系,全面考虑了学生、教师和院系在赛创融合教育模式中的表现,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竞赛成绩,更注重过程中的参与和成果的转化。多元的激励机制,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循环,推动了赛创融合教育模式的持续发展。

在赛创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里,弹性适配的课程框架是基础,为学生提供了系统且贴合竞赛需求的知识体系;虚实结合的实践场域是支撑,为学生搭建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创意到成果转化的平台;动态联动的评价体系是保障,激发了各方参与的热情,促进了教育模式的不断优化 [3]。

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课程框架的弹性调整,能够根据实践场域中出现的新问题和评价体系反馈的结果进行优化;实践场域的不断完善,为课程内容的实践应用提供了场景,也为评价体系提供了更多的评估依据;评价体系的动态更新,又能引导课程框架和实践场域朝着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赛创融合模式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新的思路,核心是打破各环节存在的壁垒,形成协同联动的育人格局。当前从课程、平台、评价等方面采取的创新实践策略,解决了模式实施中的关键问题,提升了教育具有的实效性。未来需持续关注竞赛趋势与行业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模式运行机制,让赛创融合真正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力支撑,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具备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蔚然,陈震,王旭,等. 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以智能硬件专业创新实践课程为例[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21):143-145.

[2] 梁露丹 . 互联网 + 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C]// 北京国际交流协会 .2024 年第五届教育创新与经验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 2024:8-10 .

[3] 银文达,银文通,薛刊,等. 基于知识螺旋的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路径探索 [J]. 现代商贸工业,2025(3):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