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付出,以爱回报
郭琳
遵义航天高级中学 563000
引言:教育是最美丽的邂逅,成长是最美好的愿景,携手是最温暖的共育。在高中德育工作中,家校共育不仅是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更是一场关于爱与理解的修行。本文以一次班级迎新活动为切入点,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依恋理论,探讨如何通过家校共育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当今的学生教育中,家校共育已经成为孩子教育的重要方式,班主任则是推进家校共育,缓解亲子关系的重要推手。在班主任的路上,我看到许多紧张的亲子关系,同时也尝试努力去打开一颗颗相互封闭的内心。
2025 年到来前夕,为了增强班级凝聚力,让学生感受班级的温暖。我提前半个月开始筹备 2025 班级迎新活动。想到班上不少学生对父母有不少成见,不愿意与父母沟通。因此这次活动专门融入了“一封家书”环节,同时邀请了三位家长代表参加我们本次的活动。这次活动让我感触颇多。
一、纸短情长:当笔墨成为破冰的暖阳
“书信往来传真情,笔墨纷飞诉衷肠。”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高中生正处于爱与归属需求的关键期,他们渴望被理解、被接纳,尤其是来自父母的认可。然而,学业压力和代际差异,亲子沟通往往成为难题。
十二月中旬我便将迎新活动通知发在家长群里,告知家长迎新活动特意安排了“一封家书”环节,请家长们给孩子写一封信向孩子表达心意。通知发出后,我就陆续收到了家长写给孩子们的信。家长们的每一封信都非常用心,密密麻麻的书信内容,有的家长甚至写了 7、8 页手稿,句句肺腑之言。班级里不少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每一位家长都用心地表达着自己对孩子的关心。有一天,班上有个小姑娘跑来和我抱怨:“老师,我爸爸太没有仪式感了,都不知道给我准备惊喜,您让他给我写信,准备礼物,他竟然现在就把信给我了,还问我想要什么!”虽然是抱怨,但是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活动当天,家长们写的信由家长代表发给学生,不少不知情的学生十分惊喜,尤其是收到家长家书的时候,甚至有小孩直接搂在怀里,久久不敢相信父母还会给他写信。看到学生惊喜的表情,作为班主任的我内心感触颇多。虽然他们都快成年了,但是这种来自父母的意外之喜也会让他们倍感惊喜。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 教育即生活 ",此刻我恍然领悟——原来最动人的课程,就藏在那些未曾言说的牵挂里。在班主任生涯中,我始终相信:教育的温度,在于让每一颗孤独的星辰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让每一段疏离的关系都能重获相拥的勇气。
二、花香如诉:以仪式唤醒沉睡的春天
“悠悠慈母心,惟愿才如人。”本次迎新活动有三位妈妈作为家长代表参加。其中一位妈妈作为家长代表发言,鼓励孩子们坚持下去,坚持奋斗,为自己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无悔的青春。活动最后,由三位妈妈的孩子作为学生代表献花,送上自己的专属祝福。三位妈妈看到儿子们送上的鲜花和祝福,瞬间热泪盈眶,他们努力控制着不让眼泪流下来。三个大男孩看到妈妈的反应,或拥抱劝慰,或羞涩的拍拍妈妈的肩膀,他们的脸上显出一丝歉意和害羞。或许他们的亲子关系不是那么和谐,或许他们之间许久没有聊过天,但是在这一瞬间,所有的矛盾、不和谐都被这份温情消散了。
加拿大教育家范梅南说:" 教育是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艺术 ",而我要说:当鲜花成为媒介,那些哽在喉头的" 对不起" 与" 我爱你",终会化作破茧的蝶。
教育是一场爱的坚持,一场温柔的修行,一份不变的情怀。希望我用自己的爱温暖学生,也可以用我的方式,让学生和家长之间感受到亲子之爱,让他们感受平时难以言说的父母、亲子之爱。
三、破茧成蝶:用共情融化岁月的坚冰
亲子关系的改善离不开共情能力的培养。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共情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有爱的流动才是好的沟通。”与 2026 届学生相处时间已经过半,在这两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我们班上许多学生和家长亲子关系十分恶劣,主要就是沟通方面出现了问题。这次的活动也促进了我对家庭亲子关系的思考。
《小王子》中曾说:“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这正是许多家长与孩子出现矛盾的关键。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浇水施肥呵护,方能成功。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养好花。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是一个家庭中开出的硕果,但绝不是只能由家长摆布的玩偶。
当天活动的三队母子中有一对母子就是亲子关系的典型。学生 X 从高一开始到上学期,前前后后因为亲子关系我调节了十余次。高一刚刚入学时孩子就长期留校,后面是他妈妈联系我和我介绍了孩子的情况,我才知晓原来学生 X与父母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因为这个我和孩子沟通了几次,孩子告诉我,妈妈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在初中的时候不仅知道他所有老师的电话,还知道他大部分同学家长的电话,和他玩的好的几个朋友因为他妈妈的过分干预都选择远离他。他因此对妈妈有很深的意见。高一时,他只有一个想法,考上大学离父母远远的,再也不回来。
有一次,我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他说:“我就不能想我的家,一想到那个家我就很难受。”一个大男生当着我的面就要哭了。我当时很同情这个孩子,青春期的孩子更渴望自由和独立。但是父母强制的控制会让孩子们感到窒息和绝望。
经过与父母几次的沟通,父母也在慢慢地改变。但是因为一次手机问题,母子俩的矛盾再次升级。我将父母请到学校,让孩子和父母开诚布公地谈一次。孩子把心中积蓄已久的怨气都向父母倾吐出来。父母也知道了孩子对自己疏远的根源,答应做出改变。现在孩子在外面租房住,父母都陪读和他在一起。亲子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这次迎新活动,我让他给妈妈写一段话,并给妈妈送花,他很爽快地答应了。看到母子二人的转变,我真的很欣慰。
结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 家校共育的本质是搭建一座连接心灵的桥梁,让爱与理解在其中自由流动。这次活动中,我目睹书信如何消弭代际的裂谷,见证鲜花怎样缝合亲情的伤口。
其实父母对孩子们都很用心,但是因为沟通方式的问题,导致亲子间关系不断恶化。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要懂得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出发,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父母。
作为班主任,我们既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也是亲子关系的调解者。我们在亲子之间充当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和父母都懂得对方的想法,尽可能调和亲子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在高中成长路上健康成长。未来,我将继续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探索更多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正如董宇辉所言:“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共情。”唯有用心付出,才能以爱回报。
参考文献:
[1] 胡毅超 .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德育工作探究 [J]. 新教育 ,2023(10):77-78.
[2] 汤磊 . 高中班主任在管理实践中融入德育教育的价值 [J]. 中学课程辅导,2022(13):54-56.
[3] 沈过 .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体育课育人价值分析 [C].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报告 ( 学校体育分会 ). 中国天津市天津市 ,2023:28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