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式建构与AI 赋能的图式语文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读写中的应用
付天秀
昌宁县珠街彝族乡中心学校 678114
引言
小学语文读写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直接影响其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和文化传承。传统读写教学中,学生常因知识碎片化、图式建构不完整,导致阅读时难以深层理解文本,写作时缺乏逻辑与创意。图式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图式的激活、调整与重构”,当新信息与已有图式关联时,学习才能高效发生。而 AI 技术以其数据处理、智能交互、个性化推送等优势,可突破传统教学中“统一化、单向化”的局限,为图式建构提供精准支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此背景下,研究“图式建构与 AI 赋能”的融合策略,对解决小学语文读写教学中“理解浅层化、表达模式化”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实证研究,系统探讨该策略在小学语文读写中的应用,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范式。
一、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图式建构:读写能力形成的认知机制
图式(Schema)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在语文读写中,图式主要包括:
文本图式:对不同文体(记叙文、说明文、童话等)结构的认知,如记叙文的“起因—经过—结果”框架;
语言图式:对汉字、词汇、句式等语言要素的掌握,如“比喻句”的构成规律;
文化图式:对文本中蕴含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的理解,如传统节日习俗在课文中的体现。
图式建构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激活(调用已有图式)、同化(将新信息纳入旧图式)、顺应(当新信息与旧图式冲突时,调整或重构图式)。例如,学生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会激活已有的“童话”图式(虚构情节、象征意义),通过同化理解“火柴幻象”的象征手法,若文本中“苦难主题”与原有“童话多欢乐”的图式冲突,则会顺应形成新的“现实主义童话”图式。
(二)AI 赋能:图式建构的技术支撑
AI 赋能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大数据分析等)优化教学过程,为图式建构提供以下支持:可视化呈现:通过思维导图、知识图谱等工具将抽象图式具象化,如用 AI 生成“课文结构树”,直观展示文本层次;
个性化适配:基于学生学习数据推送适配其图式水平的资源,如为图式薄弱的学生提供句式填空练习,为图式完善的学生提供拓展阅读;
互动式反馈:实时分析学生读写成果,精准定位图式缺陷,如AI 批改作文时,指出“叙事顺序混乱”(文本图式缺失)并提供修改建议;
情境化建构: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创设情境,激活体验式图式,如用AR 还原“西沙群岛”场景,助力理解课文景物描写。
(三)图式语文教学策略的内涵
“图式语文教学策略”是指以图式建构为核心,借助AI 技术优化读写教学的方法体系,其特征包括:
目标导向:以完善学生的语言图式、文本图式、文化图式为目标,而非单纯知识传授;
技术融合:将AI 工具作为图式建构的“脚手架”,而非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
过程互动:强调学生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主动建构图式;
读写共生:通过阅读积累图式,在写作中迁移应用图式,实现“读—写”图式的双向转
二、基于图式建构与AI 赋能的小学语文读写教学模型
结合小学语文读写规律和AI 技术特性,构建“四阶九
(一)第一阶段:图式激活——唤醒已有认知(读前/ 写前)
此阶段旨在通过AI 工具激活学生与读写内容相关的已有图式,为新知识吸收奠定基础。具体步骤包括:诊断定位:运用AI 测评工具(如汉字认知测评系统)检测学生现有图式水平,例如通过分析学生对“总分结构”的识别能力,确定文本图式起点;
情境唤醒:利用AI 生成情境(如动画、语音故事)激活生活图式,如学习《秋天的雨》前,AI 播放秋天景物视频并提问“你眼中的秋天有哪些变化?”,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图式;
关联导入:通过AI 思维导图工具呈现新旧知识关联,如学习“比喻句”时,AI 展示学生已学过的“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链接新内容“红红的枫叶像邮票”。
(二)第二阶段:图式建构——吸收整合新知(读中/ 写中)
此阶段是核心环节,通过AI 辅助引导学生将新信息纳入图式
分层感知:AI 根据学生图式水平推送差异化学习资源,如为基础层学生提供带拼音的文本片段,为提高层学生提供图文对照的拓展材料;
可视化梳理:运用AI 知识图谱工具梳理文本逻辑,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AI 生成“风景—物产—特点”的结构图,帮助建构说明文图式;
互动探究:通过AI 互动平台(如智能问答系统)解决图式建构中的困惑,如学生提问“为什么课文先写海面再写海底?”,AI 引导其结合“空间顺序”图式思考。
(三)第三阶段:图式迁移——应用拓展能力(读后/ 写后)
此阶段侧重引导学生将建构的图式迁移到新的读写任务中,实现能力内化。具体步骤包括:
模仿应用:AI 提供仿写模板,如学习“把字句”后,AI 给出“小猫吃鱼”的情境,引导学生迁移图式写出“小猫把鱼吃完了”;
变式拓展:AI 生成变式练习,如将“记叙文”图式迁移到“日记”写作中,AI 提供不同主题的日记框架(日期—事件—感受);
创意生成:鼓励学生运用图式进行创新表达,如AI 展示学生建构的“童话”图式后,引导创作“动物王国的秋天”故事。
(四)第四阶段:图式优化——反思完善结构(评价/ 反馈)
此阶段通过AI 反馈与教师指导结合,帮助学生发现图式缺陷并优化。具体步骤包括:
智能诊断:AI 分析学生读写成果,如通过作文批改系统识别“详略不当”(文本图式问题)、“用词重复”(语言图式问题);
精准反馈:AI 生成个性化改进建议,如对“对话描写缺乏提示语”的学生,推送“提示语位置”的微课视频;
总结提升:师生共同运用AI 工具(如班级图式成长档案)回顾图式发展过程,如对比初学时和现在对“总分结构”的运用能力,明确优化方向。
三、在小学语文读写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一)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三年级《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本课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建构“总分总的说明文”图式,同时积累景物描写的语言图式。应用策略如下:图式激活阶段:
AI 播放西沙群岛航拍视频,提问“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唤醒学生“海岛”生活图式;
用 AI 测评工具检测学生对“总分结构”的认知,发现 80% 学生能识别“总起句”,但对“分述部分的逻辑顺序”认知模糊。
图式建构阶段:
AI 将文本分为“总起—海面—海底—海岛—总结”五个部分,基础层学生阅读带标注的文本(标注“总起句”“分述句”),提高层学生自主用AI 工具划分层次;
AI 生成互动结构图,学生拖动关键词(如“五光十色”“珊瑚”“海参”)到对应位置,理解空间顺序图式;针对学生困惑“为什么先写珊瑚再写海参?”,AI 推送海底生物活动视频,引导理解“从静到动”的描写顺序。
图式迁移阶段:
学生运用 AI 提供的“总分结构”模板,描述家乡的一处景物,AI 实时提示“分述部分可以从哪写?”;
AI 展示不同学生的作品,引导发现“分述顺序”的多样性(如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图式优化阶段:
AI 分析学生仿写作品,指出30% 学生存在“分述部分与总起句不匹配”的问题,推送修改示例;
师生共同用AI 生成“班级说明文图式手册”,收录典型结构和精彩语句。
(二)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以四年级“记一次家务劳动”习作为例本课目标是帮助学生建构“记叙文六要素”图式,学会按顺序描写劳动过程。应用策略如下:图式激活阶段:
AI 播放“擦玻璃”“扫地”等家务动画,学生用语音描述看到的过程,AI 将描述转化为文字并提取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通过AI 问卷了解学生对“劳动过程”的图式储备,发现多数学生能写出“做了什么”,但缺乏“怎么做”的细节描写图式。
AI 展示范文《我擦玻璃》的结构图,标注“准备工具—擦的过程(先湿后干)—遇到的困难—解决方法—感受”,学生用AI 工具拆解范文;
针对“细节描写”难点,AI 提供“动作分解”功能,如将“擦玻璃”分解为“蘸水—涂抹—擦拭—检查”,并提示加入“动作 + 神态 + 感受”描写(如“我踮起脚尖,胳膊酸得要命,但看到玻璃变得亮晶晶的,心里美滋滋的”)。
图式迁移阶段:
学生写作时,AI 实时提示六要素是否完整,对“过程描写简略”的学生,推送“加入动词和形容词”的示例;
小组内用AI 互评工具,根据“顺序清晰”“细节具体”等维度评价作品,AI 汇总评价数据并生成改进建议。图式优化阶段:
AI 生成学生习作的“要素雷达图”,直观显示“时间”“地点”等要素的完成度,85% 学生能完整呈现六要素,但“困难与解决”部分薄弱;
学生根据AI 建议修改,如补充“擦玻璃时水洒了一地,我用拖把拖干净”的细节,完善过程图式。
四、应用效果与反思
(一)应用效果
选取某校3 个实验班(120 人)和3 个对照班(120 人)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验,结果显示:
读写能力提升:实验班期末读写测试平均分(89.2 分)较对照班(78.5 分)高出 10.7 分,其中文本结构识别准确率提升32%,写作细节描写丰富度提升40% ;
学习兴趣增强:92% 的实验班学生表示“喜欢用AI 工具学习语文”,课堂主动发言次数较对照班多2.3 倍;图式迁移能力提高:在陌生文本阅读中,实验班学生运用已有图式解决问题的成功率(76%)显著高于对照班(51%)。
(二)实践反思
AI 工具的适配性:需避免 AI 功能过度复杂,小学语文 AI 工具应侧重“可视化”“互动性”,如低年级可多用语音交互,高年级可引入简单的思维导图工具;
教师的主导作用:AI 能辅助图式诊断和反馈,但无法替代教师的情感引导和价值引领,如在《卖火柴的
差异化实施原则:对图式基础薄弱的学生,AI 应多提供“支架式”支持(如填空、示例);对图式完善的学生,AI 应侧重“拓展性”挑战(如创意改写、跨文本链接)。
五、展望
未来研究可从三方面深化:一是开发更适配小学语文的 AI 工具,如结合汉字象形特点的图式建构工具;二是探索跨学科图式迁移,如将数学“逻辑顺序”图式迁移到说明文写作中;三是构建图式发展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读写素养的动态追踪。相信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实践的深入,图式建构与 AI 赋能的融合将为语文教育注入更强活力。
结语
在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的长期实践 图式模糊、 迁移困难” 成为制约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瓶颈。基于图式建构理论与 AI 技术深度融 阶动态模型。在激活阶段,AI 通过自然语言 境素材,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草原》课文场 捕捉学生写作中的逻辑断点,结合知识图谱推荐 系统通过对比学生习作与范文图式差异,生成个 过程中的情绪波动,动态调整指导策略。该模型将 生主体建构过程,又通过技术赋能突破传统教学盲区,为破解读 复制的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提高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效果的策略. 王建军 . 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2021(27)
[2]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微探. 刘赟霞.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5(02)
[3] 读写结合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微探. 唐丽 .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