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路桥梁裂缝病害成因与防治策略
程鹏辉
郴州市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公路桥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构成,其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至关重要。裂缝病害是公路桥梁中较为常见且影响较大的问题,严重威胁着桥梁的正常使用与寿命。本文深入剖析公路桥梁裂缝病害的成因,涵盖荷载、温度、材料、施工及地基等多方面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全面且有效的防治策略,旨在为提升公路桥梁的质量与安全性提供理论支撑,为桥梁预防性养护提供指导,降低裂缝病害发生概率,保障交通的顺畅与安全。
关键词:公路桥梁;裂缝病害;成因;防治策略
1引言
公路桥梁在现代交通网络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连接区域、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然而,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公路桥梁因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作用会不可避免的产生病害,其中裂缝病害是极为突出的问题。裂缝的出现不仅影响桥梁的外观,更严重削弱其结构强度,降低承载能力,缩短使用寿命,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危及行车安全。因此,深入研究公路桥梁裂缝病害的成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对于保障公路桥梁的安全稳定运行、延长其服役期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公路桥梁裂缝类型概述
公路桥梁裂缝分类,可从宽度、走向、产生时间三方面着手。宽度小于 0.05mm 的微观裂缝,源于混凝土内部缺陷及水泥水化反应,肉眼难察,虽难以避免,但在不利条件下可能发展为宏观裂缝。宽度大于等于 0.05mm 的宏观裂缝,会严重影响桥梁结构性能,引发钢筋锈蚀、结构刚度下降等问题。从走向看,垂直桥梁纵轴的横向裂缝多在梁体跨中、支点附近,与弯矩、剪力、温度应力相关;沿纵轴延伸的纵向裂缝,常见于梁体腹板、底板、墩台,由混凝土收缩、钢筋锈蚀、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呈不规则网状分布在混凝土表面的网状裂缝,由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温度变化剧烈、施工质量缺陷导致。按产生时间,施工期裂缝因水泥水化热、施工操作不当形成;使用期裂缝则是桥梁投入使用后,在长期荷载、环境侵蚀、材料老化作用下缓慢出现,虽发展缓慢,但对桥梁长期性能影响大。
3公路桥梁裂缝病害成因分析
3.1 荷载作用
交通量增长与车辆重载化趋势加剧,使公路桥梁承受的车辆荷载日益增大。重载车辆频繁通行使桥梁结构产生过大应力,一旦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就会引发裂缝;车辆荷载反复作用还会导致桥梁结构疲劳,混凝土内部微裂缝不断扩展、连通,最终形成宏观裂缝,严重降低桥梁疲劳寿命。而在地震多发地区,地震荷载也是桥梁结构面临的重要威胁。地震发生时,桥梁受强烈地面运动激励产生复杂惯性力和变形,瞬间巨大作用力可能导致桥梁结构局部应力集中,当应力超过结构承载能力时,裂缝便会出现,甚至可能引发桥梁倒塌破坏,严重影响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2 温度变化
环境温度因季节更替而显著变化,公路桥梁结构也会随之热胀冷缩。因桥梁各部分尺寸、材料特性和约束条件不同,温度变化时各部分变形不一致,产生温度应力,当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就会致裂缝产生。如冬季桥梁收缩、夏季膨胀,反复伸缩使混凝土内部积累损伤引发裂缝。同时,日照致使桥梁结构表面升温迅速,内部温度变化慢,表面与内部形成较大温度梯度,产生自约束应力,使桥梁表面出现拉应力,超出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桥梁结构表面尤其箱梁顶板、腹板等部位易出现裂缝。
3.3 混凝土材料因素
混凝土由水泥、骨料等成分构成,各成分特性与配合比会影响其性能,进而关联公路桥梁裂缝病害风险。水泥品种多样,不同品种的水化热、凝结时间、收缩性能存在差异,例如普通硅酸盐水泥水化热高,易使混凝土内部升温,引发温度裂缝;水泥强度等级若选择不当,强度过高会加大混凝土收缩,增加裂缝风险。骨料作为混凝土的骨架,其粒径、形状、级配、含泥量等指标对混凝土影响较大。粒径大、形状不规则且级配优的骨料,可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增强抗裂性;而含泥量过高则会降低强度、增大收缩,引发裂缝。混凝土配合比同样关键,水灰比、砂率、外加剂掺量等参数不合理,都可能导致裂缝。水灰比大,水泥浆体多,强度降低、收缩增大;砂率过高或过低,会使混凝土和易性变差、骨料骨架作用减弱;外加剂掺量不当,也会对凝结时间、收缩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3.4 施工质量问题
3.4.1 混凝土浇筑缺陷
混凝土浇筑是桥梁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如果在浇筑过程中振捣不密实或漏振,会使混凝土内部存在空洞、蜂窝等缺陷,这些缺陷会严重削弱混凝土的强度,降低其抗裂性能。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这些薄弱部位在荷载作用下容易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引发裂缝。此外,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分层浇筑不当、浇筑速度过快等问题,也可能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冷缝,影响混凝土的整体性,增加裂缝产生的风险。
3.4.2 钢筋布置偏差
钢筋在混凝土结构中起着承担拉力的重要作用,其布置的准确性对结构的受力性能有着直接影响。如果钢筋间距过大,会使混凝土在受拉区域的抗拉能力不足,容易出现裂缝。同时,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当也会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保护层厚度过大,会使钢筋的有效受力面积减小,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保护层厚度过小,则会导致钢筋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侵蚀,发生锈蚀,铁锈的膨胀会使混凝土产生沿钢筋方向的裂缝,进一步削弱结构的性能。另外,还要控制好混凝土振捣对钢筋位置的影响。
3.4.3 施工工艺不合理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施工工艺也可能导致裂缝的产生。例如,过早拆除模板会使混凝土在强度尚未达到设计要求时就承受自身重力和施工荷载,容易引发裂缝。混凝土的养护是保证其强度增长和体积稳定性的重要措施,如果养护不及时或养护方法不当,如养护时间不足、养护温度和湿度控制不当等,会使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产生干缩裂缝。此外,施工过程中的一些临时荷载作用、施工顺序不合理、工人操作不当等问题,也可能对桥梁结构造成损伤,引发裂缝。
3.5 地基变形
3.5.1 不均匀沉降
地基不均匀沉降是导致公路桥梁裂缝产生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地基土的性质差异、基础处理不当以及桥梁结构各部分的荷载分布不均等因素,可能会使地基在桥梁建成后发生不均匀沉降。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会使桥梁结构产生附加应力,当附加应力超过结构的承载能力时,就会在桥梁的墩台、梁体等部位产生裂缝。不均匀沉降还可能导致桥梁结构的倾斜、位移等问题,进一步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性能。
3.5.2 冻胀融沉
在季节性冻土地区,地基土在冬季会发生冻结,体积膨胀,产生冻胀力;而在春季气温回升时,地基土又会逐渐融化,体积收缩,产生融沉现象。冻胀融沉的反复作用会使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发生变化,导致地基的承载能力下降,从而引起桥梁基础的不均匀沉降,进而在桥梁结构中产生裂缝。冻胀融沉对桥梁的下部结构,如墩台、基础等影响较大,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桥梁基础的破坏。
4公路桥梁裂缝病害防治策略
4.1 设计优化措施
4.1.1 合理结构选型
公路桥梁设计时,要综合考量使用功能、地理位置、地质条件、交通流量等因素,合理选择结构形式。不同桥型的受力、变形与抗裂性能有别,如小跨径可选用梁式桥,大跨径则可考虑悬索桥、斜拉桥,它们能更好适应大跨度受力,减少应力集中,降低裂缝风险。设计中还应合理布置构件尺寸与连接方式,保障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4.1.2 精确荷载计算
荷载计算是公路桥梁设计的关键,需综合考虑车辆、人群、风、地震及温度荷载等。计算车辆荷载时,应依据交通流量、车型与行驶状态,合理确定标准值与动力系数。考虑地震荷载,要根据桥梁所在区域的设防烈度、场地条件,选用适宜的分析方法。计算温度荷载,则要合理确定温度变化范围和梯度模式,确保结构应力、变形满足设计要求,有效预防裂缝。
4.1.3 温度应力控制设计
为控制温度应力对公路桥梁结构的影响,设计时可采取系列措施。结构布置上,设置伸缩缝、后浇带释放温度变形;材料选择方面,用低热水泥、掺矿物掺合料降低水化热。此外,借助温度应力计算软件分析不同工况下的应力,据此合理配置温度钢筋,增强结构抗裂性。
4.2 材料质量控制
4.2.1 水泥选择
应结合公路桥梁工程实际,合理选定水泥品种与强度等级,这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的关键。一般环境下,优先选用普通或矿渣硅酸盐水泥;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则应选低热水泥,如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等。采购时,要选择信誉良好的厂家,严格把控水泥质量,对每批水泥进行抽检,确保其安定性、凝结时间、强度等性能符合国标与设计要求,避免不合格水泥进入施工现场。
4.2.2 骨料质量把控
把控骨料质量对提升混凝土抗裂性至关重要。选择骨料时,应选质地硬、粒径适中、形状规则、级配优的产品。粗骨料最大粒径不超结构截面最小尺寸 1/4,也不超钢筋最小净距 3/4;细骨料选含泥量合规的中砂或粗砂。骨料进场前,需严格检验颗粒级配、含泥量等指标,超标骨料要冲洗达标。
4.2.3 水质要求
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混凝土施工用水应满足一定的质量标准,不含有害物质,如油、酸、碱、盐等;水的PH值应接近中性;避免使用浑浊或含有呈杂质的水。
4.2.4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能有效提升其性能,降低裂缝风险。设计配合比时,需结合工程实际,兼顾强度、工作性能、耐久性与抗裂性等。在确保强度和工作性能的基础上,尽量降低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增加骨料,以减小收缩;合理调整砂率,保证和易性与体积稳定性。此外,可按需添加外加剂,像减水剂提升流动性和强度,缓凝剂延长凝结时间,膨胀剂补偿收缩。使用时要严控掺量,做好试验,保证外加剂与其他材料的相容性。
4.3 施工过程质量保障
4.3.1 规范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必须依施工规范与设计要求操作,保证质量。浇筑前,检查模板、钢筋位置与安装牢固度,核验混凝土施工配合比与坍落度。浇筑时,选用适配振捣设备与方法,使混凝土振捣密实,规避空洞、蜂窝等问题。振捣时长依坍落度、浇筑部位确定,以混凝土表面无气泡、泛浆为宜。大体积混凝土采取分层浇筑、分段振捣,把控浇筑温度与速度,减少内部温度应力。浇筑完毕,及时抹面,预防表面干缩裂缝。
4.3.2 确保钢筋施工质量
钢筋施工质量关乎桥梁结构的受力与抗裂性能。加工时,要按设计要求准确弯曲、截断,保证形状与尺寸无误;安装时,钢筋间距、位置要精准,绑扎牢固。连接方式依钢筋直径、受力状况选定,如焊接、机械连接或绑扎,接头须符合规范,确保强度达标。此外,要严格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借助垫块、定位筋保证其均匀,防止因厚度不足致钢筋锈蚀。
4.3.3 加强施工养护管理
混凝土养护关乎强度增长与体积稳定,浇筑完成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时长依水泥品种、外加剂、环境温度等确定,通常不少于 7 天,大体积及抗渗混凝土需适当延长。养护时保持表面湿润,可洒水、覆膜或喷养护剂。夏季高温遮阳降温,冬季低温做好保温。养护期内避免施加过大荷载或扰动,确保混凝土正常硬化、强度达标。
4.4 桥梁运营期维护
4.4.1 定期检测
建立完善的公路桥梁定期检测制度,是及时发现裂缝病害、采取防治措施的重要手段。检测内容涵盖桥梁外观、裂缝长宽、钢筋锈蚀、结构变形等。检测周期依桥梁重要性、使用年限、运行状况确定,重要桥梁每年全面检测,一般桥梁每 2-3 年一次。检测中,采用裂缝测宽仪、钢筋锈蚀仪、全站仪等先进设备技术,确保数据准确可靠。经数据分析,及时发现裂缝及安全隐患,评估发展趋势,为维护方案提供依据。
4.4.2 及时修复
发现裂缝病害后,需依据裂缝类型、尺寸及对结构的影响,尽快修复。对于宽度小于 0.2mm 的细微裂缝,可采取表面封闭法,如涂抹环氧树脂胶泥、粘贴碳纤维布;对于宽度超 0.2mm 的裂缝,采用压力灌浆法,注入专用材料填充裂缝,恢复结构性能。修复时,务必严格遵循工艺要求,完工后,还需跟踪检测,确保裂缝不再扩展。
4.4.3 荷载管控
加强对公路桥梁运营期间的荷载管控,是防止裂缝进一步发展、保障桥梁安全的重要举措。相关管理部门应严格执行车辆限载政策,狠抓治超工作,通过设置固定或移动的称重检测站点及不停车检测系统,对过往车辆进行严格的载重检测,禁止超载车辆上桥行驶。对于违规超载的车辆,要依法予以严厉处罚,以起到警示作用。同时,在桥梁入口处及周边路段设置明显的限载、限速等交通标志,引导车辆规范行驶,避免因车辆行驶速度过快或急刹车、急转弯等不规范驾驶行为对桥梁结构产生过大的冲击力和附加应力,从而减少裂缝病害的发生风险。
公路桥梁裂缝病害成因复杂,涉及荷载、温度、材料、施工、地基等多因素,严重威胁桥梁安全与耐久性。深入剖析后,我们提出了一套从设计、选材、施工到运营维护的完整防治体系。实际工程中,只有全面落实防治策略,把控各环节质量,强化监测维护,才能降低裂缝病害发生率,提升桥梁稳定性与使用寿命,保障交通顺畅。
随着科技发展,公路桥梁裂缝防治领域有望取得新成果。新型建筑材料,如自愈合智能混凝土,或将从根本上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也将助力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升级,实现裂缝实时精准预警;设计理论与施工工艺也将持续优化,以适应复杂环境与交通需求。我们应紧跟行业动态,引入新技术,提升公路桥梁裂缝防治水平,为交通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叶芳宇. 公路桥梁病害成因及防治措施 [J]. 汽车画刊, 2024, (06): 236-238.
[2]王新昌. 公路桥梁的病害成因及养护管理 [J]. 运输经理世界, 2022, (30): 131-133.
[3]梁勇. 公路桥梁病害成因与养护管理措施研究 [J]. 交通世界, 2022, (15): 72-73+103. DOI:10.16248/j.cnki.11-3723/u.2022.15.053.
[4]王雷. 公路桥梁裂缝病害成因分析及控制措施研究 [J]. 中国高新科技, 2020, (17): 77-78.
[5]黄胜. 试论公路桥梁病害成因与养护管理策略 [J]. 工程与建设, 2020, 34 (02): 325-326.
作者简介:程鹏辉(1977.02)男,汉族,湖南省,本科,高级工程师,从事道路桥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