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与“整本书阅读”是敌是友?
许妙亚 叶斌
浙江省东阳市吴宁第三初级中学 浙江省东阳市上卢初中
在以往的课堂中,“名著导读”事实上很容易成为应试化的试题训练工具,这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讲解甚至可以说只是为了应试要求进行的讲解,割裂学生与教材的关联;新课标倡导的“整本书阅读”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名著导读与整本书阅读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教学方式。我们尝试对比两种教学模式,思考如何在有限教学时间内保证阅读完整性与课堂教学实效性,这对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有积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比较两者不同,提出融合意见,试图带来从“为考而读”向“为我所读”的转变,以全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4]。
一、从“切片赏析”向“全景沉浸”的嬗变与升华
从“名著导读”到“整本书阅读”,语文教学实现的是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型,更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前者以片段化导读为主,学生处于“被教”地位,师生易将名著简单化、碎片化,重知识技能而轻人文收获;后者倡导原典出发的大读大悟,强调体验与整体感知,要求像对待国宝般尊重文本,拒绝虚假应付、以偏概全或割裂式解读——否则只能记住零散情节与教科书话语,何谈内涵与审美体验?更无“飞仙也美”的刻骨铭心震撼!
整本书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主线,强调完整连贯的阅读过程,培养独立思考与总体把握能力。学生需全身心投入,与文本深入交流,边读边思,从浅层次情节感知走向深层意义建构。在此情境中,共情激荡内心,领悟深刻道理,养成阅读习惯,积累高阶思维。通过整本书阅读来重构语文教育的价值定位,从原来只重视教学中的教、学、评三者的单一知识传递功能向语文综合素养的全过程建构发展转变,从某种固定化、套路化的肤浅的教学知识学习任务向话语语义的多元建构和深刻理解的发展转变 [2]。
两类教学逻辑大相径庭:名著导读强调当下见效、可统计的效果;整本书阅读关注长期内化能力与精神成长。其中最为重要的理念是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能赢得高分,而且还应当教导学生要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愿意自主读书并从中获得兴趣爱好 [4]。
二、双模实践:由“授人以鱼”变为了“授人以渔”
(一)名著导读的传统路径:有限片段与无限遗憾
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课为例,在名著导读中常常注重从描写保尔·柯察金参加革命的关键情节中分析出人物形象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然后以此为重点讲授。这类教学方式有着比较清晰的重难点以及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直接抓住要点解读文章的能力 [1]。
但片段化教学弊端凸显:学生得到散乱知识点、孤立形象,未体会作品完整,看似完整实则强行拼凑,降低艺术感染力;尤其是《红星照耀中国》这样的纪实作品,仅凭零星片段无法深入了解真实红色往事与时代意义。名著导读是“鱼”,整本书阅读追求“渔”的能力培养。若将“授人以鱼”单纯视作“授人以渔”,只让学生获得表现思想内容及历史价值的方法,学生不会对书或课形成内心憧憬,这样的名著导读难免陷入浅薄实用的陷阱,无长久效果。
(二)整本书阅读的实践创新:主体回归与意义重构
整本书阅读让课堂从“讲堂”变为“阅读者”主导,“听讲者”成了“阅读者”。如《朝花夕拾》教学中,老师退居幕后指导陪伴,师生共同制订学习计划,安排每天要读完的篇目数量,利用阅读周期内每天所学的篇目制作批注、导图等助学工具 [2]。
为提高阅读效能,设计“最美段落朗诵会”“鲁迅的童年印象展”等输出活动,让学生分享阅读、展现成果,用创意方式表达体验;每篇作品完整,呈现有创造性,学生是阅读主体和真正感受者。这实现了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使阅读成为真正的意义建构活动。这样的读书,不仅“读完了书”,更是“读进去了书”,并且“读出了自己”。
三、融通之道:创建“导读”和“整读”的共生共存的教学生态
名著导读与整本书阅读不是两个孤立的行为,可在特定学习目标下融为一体。如《红岩》教学中,先让学生浏览全书内容架构,了解主要内容,把握革命叙事主线,再深入分析“江姐受刑”“许云峰牺牲”等核心情节,达到“见林又见树”的效果,真正理解革命者崇高精神境界[3]。
构建两者融合模式,是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最优化的有效途径。教师可借助人物关系图、情节发展轴、结构化读书笔记提纲等辅助工具,降低学生认知负担;评价方式需从“量变”转向“质变”,采用“红岩精神”主题演讲、跨时空对话写作文案等方式,评定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及应用能力。
同时,可发挥数字工具优势拓展教学时空:用多媒体还原历史原貌,结合平台开展小组研讨,既体现阅读的时代感与互动性,又实现“互为启发”的教学效果,将导读与学习过程融为一体 [3]。
从名著导读到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教学观的重要转变,它是说,课堂不是知识传授之地,而是思维碰撞、意义生成之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阅读者和思考者;教师也不再仅仅是讲台上的传授者,更是阅读场域的营造者,或是学生成长之途的引路人。
正如研究所强调:“语文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审美判断能力。”未来,两者的融合将为语文教育改革提供新方向,而阅读方式需始终遵循这一本质原则——既兼顾课文选编的完整性,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融合,既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突破,也是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践行。
参考文献:
[1] 张明远 . 名著导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J]. 中学语文教学,2019(3) :45-50.
[2] 李文静 .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J]. 语文建设,2021(8) :12-18.
[3] 陈向东 . 融合式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 [J]. 教育科学,2022(2) :67-73.
[4] 王丽华 . 语文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转型 [J]. 教育研究,2020(5) :78-85.